发信人: piy(布伦德尔)
整理人: sisi8597(2004-01-04 03:45:11), 站内信件
|
今天(2002.7.28)我们很有幸的听到了旅法钢琴家黎耘女士在上海音乐厅的音乐会。从她的选曲到她的演奏,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只有在生活中经历过很多的人,才能弹出她这般意境。
我们见过太多技巧辉煌,又言之无物的人;感情冲动,却不懂得节制的人;善于比赛,却仅仅善于比赛的人。。。。。。这种人太多太多,以至于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国人的视听,使得很多人以为,上述一切的一切,就是学音乐的目的,甚至于,就是音乐本身。
也许作为黎耘女士本人来说,她只是奏好每一个音符,她只是表达她想表达的一切,但是她的演奏,无疑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那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才是我们学艺术的目的?
黎耘女士自己说过,她现在在家每天练琴的时间不超过每天2――3小时,而这次来上海,碰琴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稍稍有些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练琴时间,对于一个音乐会钢琴家来说,简直已经是少到了最低限度。因此要想在这次黎耘女士的演奏中找错音,找漏洞太简单了。但这远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我们要通过她的演奏,去了解她的思想,去体验她的精神境界,体验她这个人。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黎耘女士早年在国内所经受的不寻常的经历,以及后来在法国巴黎的经历,已经成为她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化入了她的演奏。
她的演奏是真性情的,中庸大气,华贵高雅。抒情,但不惺惺作态。随心所欲却不逾矩。她的演奏风格,一定是经过长期的过滤和积淀的
一开场的莫扎特幻想曲K397,黎耘女士的触键以及分句,都让我们感到强烈的法兰西烙印,很法国化的弹法。
接下来是巴赫-布索尼的恰空舞曲,在这首对技巧,对音乐均要求极高的作品中,黎女士的演奏虽不及她唱片中的那般完整大气,但是她对此类音乐的理解令人信服,对键盘的控制也可谓炉火纯青。
舒伯特的小品(OP90 NO2&NO3)也许是疏于练习的原因,黎女士弹得有些不那么得心应手,但是瑕不掩玉,舒伯特的艺术形象还是把握的非常到位。那种宁静而致远的境界我想也是黎女士对生活的感悟吧。
再接下来是中国作品“花鼓”以及“夕阳箫鼓”。在“夕阳箫鼓”中,黎女士令人拍案叫绝的把法国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中国西部那种豪放的意境结合了起来,把父亲的作品演绎的别具一格。不夸张的说,这是我听到的最出色“夕阳箫鼓”之一了。
下半场黎女士开场弹了一首德彪西的小品,接下来就是连着4首肖邦的杰作。在“船歌”中,黎女士弹得冲动,却始终合于节奏的控制,逻辑的控制,很好的表现了肖邦晚年内心的焦躁,动荡不安和他与身俱来的骑士气质的矛盾与冲突,协调与统一。
圆舞曲和幻想即兴曲,黎女士弹得十分出彩,典雅的节奏感,滚滚的音流,都非常有特点。
最后一首作品是肖邦第四叙事曲。这是肖邦最后也是最难弹的一首叙事曲,音乐上极为艰深。复调的语汇在肖邦同类作品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这样的作品中,如何做好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如何做好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取舍,一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黎女士的演奏显得中庸大度,取舍自如,高屋建瓴,所以统揽全局。
纵观整场音乐会,黎耘女士所选择的曲目,都是那些音乐上很难的曲目。而她要带给我们的,是她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她对美的理解。
---- 花丛中的大炮,大炮中的花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