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outhernchen(南方笨笨)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07-30 14:10:11), 站内信件
|
[花旦三分丑] 旧时潮剧的彩罗衣旦,习惯称为花旦。这类旦行擅长扮演活泼机巧的女脾、村姑,是喜剧性人物,故表演上要带上三分丑味。
[乌衫出棚目汁滴] 乌衫即青衣旦,专演悲剧性人物,一出台就是泪痕满面的形象。
[做戏有世惰] 戏剧总是要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有人情味、世俗相。
[父母无志气(一作“无修世”),卖仔去做戏] 旧社会的童伶是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生活极为悲惨,所以即使家穷,一般做父母的还是不愿将儿子卖进戏班。
[老爷姓雷,戏仔着捶] “老爷”即戏神,他是姓雷的,就应该严厉地对待童伶,捶打体罚理所当然。由此,戏班行话说童伶是“打脚腿”出身的。
[路条远,戏仔细] 旧时戏班过点,经常是靠徒步,稚弱的童伶,演戏通宵,还得拖着疲惫身躯赶远路,真是可怜!
[所歇老爷宫,所交大神明] 过去戏班在农村演出,总是留宫歇庙,所以经常与神明为偶。这也是艺人们的自嘲。
[在棚顶做六国丞相,落棚下无钱买豆酱] 在台上何等荣华富贵, 但下得台来却是身无分文。这也是艺人们辛酸的自嘲。
[陈世美讨无咸菜] 这句俗话在潮汕民间流传极广。它一方面反映了过去潮汕戏剧艺人生活的困苦,连一点送饭的咸菜都要向群众乞讨;另方面又反映了戏剧对老百姓思想影响之深。
[做三出看不见人面] 指演杂角的演员。潮剧在过去保留下很多面具(如土地公、鬼神、马头等),因而有些杂角演员虽有出台而没露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