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romisedland()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6 23:49:13), 站内信件
|
余家菊
反宗教和反基督教的知识分子。余家菊虽非“少年中国学会”的创始人,但对宗教和基督教的评论却最成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他。
1922年反教运动中期,余发表《基督教与感情生活》长文,表承其对宗教和基督教的看法。文中他谈到三大问题:一、为何基督教成为反宗教运动的首号目标;二、宗教信仰的本质和宗教感情的内容与影响;三、如何建立一美满人生。
关于问题一,余认为中国本土宗教若非假宗教就是腐败的宗教,因此基督教是唯一可供攻击的目标。他认为孔学非教,孔子不以神自居,其言论纯是今世性的,不合宗教性;佛教强调人有佛性,人能成佛,佛教也不算宗教(没有圣与俗之别),它是促人臻善的哲学。他也排除别的民间宗教如八卦教、白莲教等,认为它们纯是迷信。
论及宗教信仰,余首先怀疑神的存在。他认为神是人想象出来的。他引述章炳麟的话,怀疑神造人目的何在。神造人若含目的,人就是神的工具;否则,造人这事本身是神的愚行。他又怀疑神的全善与全能,神若是,为何世界充塞罪恶?否则,神就不配称为世界至尊主宰。余认为审判、不朽等教义是假设的应许,以对付人间不公平的现象,解答人生短暂存在的事实而已。
他又谈论宗教情绪的内涵和影响,认为它有三大内涵:崇敬、畏惧、虔诚。人产生崇敬心,是因人自感卑下无助,甘愿承认自然界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是神的作为,人也就不去运用智慧,以了解这些现象。崇敬心使人更依赖神!凡事持宿命看法。宗教上天堂、地狱,最后审判等畏惧情绪更不足取,它使人还不曾享受信仰的效果前,就先忧愁焦虑。至于祷告时虔诚之心更是可笑。神是人的造物,人祷告是自说白话。余氏轻藐地认为宗教情给予人无益,不合常理。
余主张宗教是人幻想的产物,宗教感情是自我欺骗的情绪。人怎样获完满的人生?方法就是让理智控制感情,用修养之道代替宗教。余认为科学增长久的理性,人深入了解人的心理作用,即能掌握个人情绪变化;人应该每天借省察、修养来平衡思想,恒久持续下来,人的思想品性就完全,生活不必再依赖宗教。
余批评宗教时,并没有特别指明基督教,直到文章结束前,他才独独严斥基督教的神学和教会种种活动。他认为宗教情绪的发泄大同小异,基督教神学却是精心构架的谬论,违反科学真理。在他看来,最可恨的是基督教教会的活动,牧师天天四出传教施洗,接受门徒,他们的行为比佛道二教的僧侣更低劣;佛道二教的僧侣留守庙宇,最多也只利用文字单张宣传教义而已。余氏结尾时,力促禁止传教活动,消灭宗教。
余氏的反教活动不仅发表此文,在20年代中后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中,他是积极分子,他要求关闭全中国的差会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