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沧海轩-广武历史>>武侠热点>>三讲之奖>>五月评奖文章>>金庸武侠小说艺术(陈墨)>>港台小说作家之金庸——金庸其人

主题:港台小说作家之金庸——金庸其人
发信人: feastc()
整理人: clixfon(2000-07-12 11:29:27), 站内信件
第一章 金庸其人

作者:陈墨

    1994年,金庸70岁。
    这位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大宗师,在1994年中,三度引
起中国国内外新闻界的关注。
    一是1994年3月,国内老字号的大出版社三联书店一
举推出了《金庸作品集》一套36册。这不仅是国内第一次
由一家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从而结束了诸侯纷争的混乱
局面;而且也是三联书店多年以来第一次为一位当代文学家
出作品集。这一举措明显含有商业目的,并且确实使出版社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出版业同行眼热不已,它之
所以引起海内外关注,则是它的社会效益,即表明正统的,
或主流的文化部门对金府武侠小说的某种认可。前者表明金
庸小说仍畅销不衰,后者表明大陆老牌出版社改变看法和做
法,这对金庸及金庸迷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大事和好事。
    二是,199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一川
博士等几位年轻的博士、教授主编了一套《20世纪中国文
学大师文库》,将金庸与第一流的小说艺术大师并列,而且
名列第四,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在老舍、郁达
夫、王蒙等人之前,这套文库的特色,正是以“金庸上榜、
茅盾落选”而惊动新闻传媒,又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和争
议,从而使这一套丛书销路不错。这当然也含有明显的商业
目的,即通过让人惊讶的排名方式造成传媒轰动而扩大影响
和销路;但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是年轻一代学者试图“重写
文学史”的一种尝试,决非纯粹的牟利,或以自己的学术声
誉与前途来开玩笑。
    三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于1994年10月25日授
予金庸名誉教授,北大中文系前主任、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专家严家炎教授在授予仪式上发表讲话,称赞金庸武侠小说
创作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这一消息见诸报端,更
引起了新闻舆论界的强烈反响,惊讶者有之,欢迎者有之,
也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还有人为之震怒。
    这三道冲击波的影响至今未息。金庸成了90年代中期
的一个文化热点人物。
    针对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一事,有人发表文章,
表示强烈的不满,以为这是北京大学的一个错误的举措,大
失身份水准,云云。
    这些文章说的看起来不无道理,只可惜是自说自话,而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其三、其四,因而令人遗
憾。——他们的失误有二,一是以为这个名誉教授是授予金
庸的,而不知道是授予“查良镛”的,虽然是同一人,其间
却有微妙的区别;二是他们以为北大授予金庸——查良镛
——的是文学教授,而不知道、或没注意到授予的其实是国
际法专业的法学教授。因为这两点失误,当真是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了。——
    武侠迷大抵都知道金庸乃是一个笔名,是专为武侠小说
创作而取的,取自本人真名查良镛之“镛”(一分为二,即
为金庸)。他们却未必知道,金庸这个名字固然是名扬四海,
而查良镛这个名字却也非同小可。
    查良镛的成就,不仅是以金庸这一笔名写武侠小说并获
得非凡的成就,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界的“武林盟主”,而且
还以本名创办《明报》,并成功地经营,使之成为香港有名
的大报之一,而且,查良镛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报业集团的董
事长,更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政治、时事评论家,《明报》
的社评有98%以上都出自查老板之手,其灵活、深刻、独
到之见,广受读者推崇,查良镛的社评,被认为是“香港第
一健笔”。以这一身份地位,受到国内外政治界的重视,他
的社评不仅成为大陆、台湾当局的参考文献,还成为美国。
英国政府办公部门的剪贴对象。
    80年代以后,查良镛更是异常活跃,成为著名的社会
活动家,多次应邀访问北京,并频繁被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
接见——且用年7月18日受到邓小平的接见;1984年10月
19日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 1993年3月19日
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接见。——这是武侠小说家金
庸不可能获得的礼遇。
    人们不了解查良镛,因而对他获得北京大学名誉法学教
授感到不解,孰不知:(l)198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时,查良镛即被中
方委任为委员;(2)1986年4月,查良镛又被任命为基本法
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3)最后通过的
基本法中的“政治体制法”的主流方案正是在查良镛呕心沥
血的初稿基础上修订成的。——以这样的身份及“作品”当
一当北大法学名誉教授,如何?——更不必说,(l)早在
1986年,查良镛即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90
年代初,查良镛成为英国牛津大学校董会成员,及其中两所
学院的荣誉院士;(3)1992年2月,查良镛赴牛津大学做访
问学者,2月19日,查良镛在牛津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持
讲座,作题为《香港和中国:1997年及其后5年》的演
讲。——以这样的学术“背景”,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
又如何?人们大约不知道:(l)查良镛早年的志向是成为一
名外交家,一心想从政。因而1944年考人当时设在重庆的
(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2)抗战胜利之后,1946
年,查良镛又人上海东吴大学主修国际法课程;(3)1949
年,查良镛即发表第一篇国际法论文,题为《从国际法论中
国人民在海外的产权),此文及其后的多篇国际法论文受到
当时在东京的中国国际法权威人士梅泯傲的赏识。
    查良镛是一位奇人。
    1924年2月,他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海宁是
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大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万里的
故乡,而海宁查氏家族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读过金庸小说
《鹿鼎记》的朋友都该知道,海宁查家在清初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是怎样的鼎盛,曾有“一门七进土,叔侄五翰林”
的巨大荣耀,清代大诗人查慎行即是其中之一,所以《鹿鼎
记》的回目全由直慎行的诗句组成。读过金庸小说《连城
诀》的朋友也该记得,在这部书的“后记”中,作者写到了
他的祖父查文清,曾是丹阳县(属江苏省)知县,并以“丹
阳教案”而名载中国近代史。
    查良镛成为一代奇人,倒并非因其家庭背景而已。8岁
开始读武侠小说;15岁编写第一本书《给投考初中者》,印
刷发行,销路不错。与其说他是天才的文人,更不如说他是
天才的商人。而他本人的志向,却是做一个外交官。但命运
及生计之需,迫使他做了一名新闻记者,先在《东南日报》
做外勤记者;后来做《大公报》的国际电讯(英文)翻译;
再后来又被派到香港《大公报》去工作;再后来又当《新晚
报》的副刊编辑。
    除了写作国际法的论文,因职业所需,写得最多的当然
还是报纸短文,查良镛以姚馥兰(英语You friend——你的
朋友——的汉译者)为笔名写“周末茶座”,又以林欢为笔
名写影评。
    因为影评写得多了,便再进一步,写电影剧本,如《绝
代佳人》、《兰花花》等。其后甚至辞去报社工作,到长城电
影公司做专业编剧,编写了《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
子姑娘》、《有女怀春》、《伴夜琴声》等剧本。并且,编而优
则导,与程步高合导《有女怀春》,与胡小峰会导《王老虎
抢亲》,票房成绩居然不俗。——这都是“林欢”的功劳。
    查良镛之所以离开《大公报》,是因为该报是香港的左
派报纸,与他性格不合;而长城电影公司亦是左派公司,所
以他呆了不到两年,便再度辞职。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1959年5月20日,《明报》创刊。这是查良结拿出8万
元港币,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办的一份小报。是查良镛自立
门户的开始,此后几十年间,《明报》由小报而大报,进而
成为报业集团,至1991年挂牌上市时,明报企业已拥有几
亿元的资产。
    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小人物,到白手起家打天下,而成为
亿万富翁,这已经是一个传奇。而查良镛多姿多采的经历。
多种多样的头衔、多才多艺的能力,更是传奇:他是记者。
编辑、翻译、专栏作家、影评人、电影编剧、电影导演、武
侠小说作家、企业家、报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而且是
学者——他在国际法、中国历史、佛学、政治学等专业方面
的学养和能力都十分出色。
    只有了解查良镛这个人及其经历,才能真正地理解金庸
及其武侠小说,只有这样的“奇人”,才能写出那样的“奇
书”。
    金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现在我们终于能了解一个大概了,1994年以来,大陆
出现了三本有关金庸的传记,其中冷夏先生的《文坛侠圣
——金庸传》写得较好,虽然仍是以第二手材料、甚至第三
手材料为主,且写得简单、浅显而又缺乏个性,但在三本传
记中还是唯一可观的一部。至少也是聊胜于无的。从中我们
可以看到金庸的复杂的经历及其充满矛盾的个性。
    (l)文学天赋、商业奇才、政治热情和梦想,是金庸的
人生及个性的三要素。
    (2)金庸有那样的家境背景,使他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
修养,并影响到他的个性;而金庸的做外交官的志向,使他
英语流利,虽然没当成外交官,却使他有能力阅读英文原版
的司各特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传》、大仲马《隐侠记》、
《基度山恩仇记》等书,为其写作武侠小说打下基础;又因
为外文好而被《大公报》录取,从而决定了他此后的人生际
遇;更因为有此“西学”的修养,使他被梁羽生等人认为是
“洋才子”。这就是说,金庸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背景。而且
有现代西方文化的知识背景,这使他与众不同。
    (3)金庸的从政之路,先后被国民党、共产党堵死——
1944年被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勒令退学;1950年被中共外
交部拒之门外,这使他不能不另谋生路,并且在政治上不偏
不倚,保持中立和超脱,使他的报纸立场公正,而正合新闻
业的要求。报纸的地位提高。影响扩大,又使金庸(查良
镛)能够“曲线救国”,并且能“左右逢源”,先后成为台
北、北京政要的座上客,在其间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可
以说是命运的微妙之处。
    (4)金庸文质彬彬,气度从容,与人为善,心地慈和,
无疑是一个谦谦君子。但他的骨子里却又有一种奇妙的反叛
性。这可以从他先被浙江省立高中开除(因为在学校墙报上
写《阿丽丝漫游记》讽刺校训主任而惹怒校方),后被大学
勒令退学(因为对国民党职业学生横行无忌极为不满而上
告,并惹怒当局)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也可以从他辞《大公
报》,辞长城电影公司,及晚年(1989年5月20日)辞去香
港基本法草委、咨委,这几件事中看出;还可以从他的三次
婚姻中可以看出(传记中对此语焉不详,殊为遗憾,但仍有
蛛丝马迹可寻)。这种外和内刚、外谦逊而内具反叛性的性
格,对我们理解金庸的人生道路及其武侠小说创作,无疑都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金庸是一位社会活动家,而且——据他的老友倪匡
所说——是一位“老少咸宜”的朋友,交往遍及世界各地,
但他仍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孤独者。这首先与他的智慧有关,
所谓智者的孤独即是;其次是他的个性有关,他木讷少语,
平时不苟言笑,待人以理智的周到、礼貌的热情为主,而少
有真正的性情之交,从倪匡、张彻等人的回忆文章中即可看
出,金庸对这两位老友周到得不像是真正的朋友。再次,也
与金庸的性情有关,与他的社会地位及心理状态有关,仰慕
他的人固然没资格做他的朋友,而他仰慕的人(如邓小平)
却又成不了他的朋友。武侠小说、电影、新闻、企业都只是
他的一种工作,政治才是他的理想,这也使得他难以与人志
同道合。——这反映在他的一系列的小说中,他笔下的主人
公不仅多数没有兄弟姐妹,而且多数没有一个朋友。《天龙
八部》中的萧峰、虚竹、段誉似乎例外地成了拜把子兄弟,
但一来萧、段结识在酒楼,虚、段结识在酒桌,都是阴差阳
错的“酒友”;二来书中对这三人的友情也缺少真正细致深
入的描写,缺乏感人的片断。
    (6)金庸的外形像他笔下的萧峰,而且对这一人物,作
者也确实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个性上也有相近之处,既具有
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又有内心的精明细致。而另一面,金
府又极喜欢他笔下的最后一位主人公韦小宝,亲切地称他为
“小家伙”,看起来不怒目威的金庸与嘻皮笑脸的韦小宝简直
不可同日而语,但韦小宝的机灵、活泼、及花花轿子人抬人
等气质其实又正是作者内心性情的一种不自觉的“外
化”。——金庸是萧峰与韦小宝的“结合体”,这看起来让人
匪夷所思,但现实中的人其实就是这么复杂。
    上述种种,又有哪一点不是充满矛盾,哪一点不是极其
复杂?


-------------------
欢迎转载
转载请保留以下信息
OCR及校对:孤帆
-------------------

--
……
那时我生了一场重病……朦胧中……看到了传说中的最高神……耶和华。
他跟我说:「去为我展现奇迹吧!」并伸出手来……
我就声说:「谁理你啊!」便走了。醒来就变成这样了。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84.17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