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学习笔记(转载)--壹课

主题:日本茶道学习笔记(转载)--壹课
发信人: cyanide2001(氰化菊花)
整理人: actt(2002-07-18 11:39:16), 站内信件
日本茶道学习笔记

前言:

  新战国联盟天享三年秋,在下与菊亭式部共往学茶。由一位日本女士南里先生,与一位中国女士翁先生执教(后改张先生),学习的是里千家的抹茶茶道——办公室中还悬挂着本代家元千宗室的玉照哪!

  在下与马羽流茶道家元(自称)马羽大藏,对于茶道之现状,向来就有分歧。在下以为,茶道这门艺术在民间广为传播,尤其是传于女人之手,就变得庸俗化和形式化了,原本“和静清寂”的深意,丧失殆尽。正如佛教之净土宗现世,声称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乃是佛教的普及化,同时也是末法化的表现。大藏却认为,一门艺术要存活下去,必须普及到普通民众中去。诚然,是肉体死亡,还是精神死亡,艺术之发展,往往必须择其一途,孰优孰劣,见仁见智。

  但是时至今日,利休已不在,宗湛已不存,也没有战国杀伐,需要在乱世中寻找心无挂碍。想要了解茶道之真意,之精髓,就必须从俗世的繁琐法则中去仔细追寻。不了解过程和规则,怎么分析孰为精华,孰为糟粕?这,是在下学习里千家茶道之本意。

  兹将学习过程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同时也以飨对此有兴趣的朋友。虽然许多繁琐的规矩和手法,并非文字可以清晰表现的,也只好勉力为之。雅不愿如某自称茶元般,标榜自己“只重精神,不看过程”,而作为不肯学习的借口。吾非马羽,岂能如渠之所为耶?


第一课:

●准备——

  首先,为了学习的需要,购得工具数样,包括:帛纱(ふくさ)一方、古帛纱(こぶくさ)一方、怀纸(かいし)一打、果子切(かしぎり)一柄、扇子(おうぎ)一柄。

  帛纱为约一尺见方之纯色丝织物,古帛纱为约帛纱四分之一大小的正方绣彩丝织物。此两物的用色,不知可有讲究,先生给我与菊亭式部为紫色帛纱、绿底金线的古帛纱,而给女弟子们为大红帛纱、红底金线的古帛纱。然,后亲见先生用橙色帛纱,以及它底色的古帛纱。不知男女所用,是否真有分别,如何分别?且容后再考证。

  帛纱与古帛纱均为双层,三边缝合,一边折合,此折合之边,读如わ。双手提起古帛纱之两角,使わ在右侧,向外一折为二——此为古帛纱之折叠法。帛纱之折叠法相对复杂,同古帛纱一折为二后,使己左手数指盖住右手手指,接替右手捏合帛纱上端之两角,右手延帛纱并合之两边下捋,捉住垂下之两角,抬高如左手平,复向外再折。如此反复,凡三折三捋,折成如对折之古帛纱大小——此为帛纱之折叠法。

  将诸物折叠好放入怀内(日人与我华人同,亦右衽也,以显示他们并非蛮夷)。首先是已经对折之怀纸,果子切夹在怀纸中,右侧微露其端,怀纸外是折好的古帛纱,再外是折好的帛纱。此诸物皆折口向上,折缝向下放置,放置时,以右手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托握其底(折缝处)缓缓塞入。最后,将扇子柄向左,插在怀纸里侧,亦微露其头。


●帛纱的再折叠——

  为客人点茶时,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帛纱。帛纱在使用时,折叠法与放置法不同。点茶前,要将帛纱从怀中转移到腰间,手法为:一、右手略揪出怀中的帛纱,复按放置时同样手法,托握其底,完全取出。二、将帛纱放置在左手手掌上,向右掀开一折,则此时,最上层右侧边应为わ,右手捉わ之顶角,自然展开,左手捉其对角,自然呈三角形对折。三、如前折叠法,将三角形的帛纱再向外对折,左手捏合,右手自然下捋,同时左手自然外翻,将帛纱角上边下,掖于腰带上。注意,掖进三分之一,并且男性从内向外掖,女性从外向内掖(见下图)。

http://www.sekigun.com/history/xcbj/cdkbj02.jpg

  使用帛纱时,以左手捉其底端,向内折进三分之一,然后从腰带中抽出,用右手捉其角端,左手松开,复捉其另一角,平端胸前。此时,双手均拇指在内,余四指在外,捉住对角折之帛纱之两角,继而左手中、无名、小三指翻向内侧,同时左手向下,右手向内,翻动至身体左侧,左手向外虚折帛纱在下之角。左手松开,帛纱自然下垂,且自然两折,以左手靠近右手,向下握捋帛纱至其一半,同时将其再折。以左手拇指为轴,转动帛纱,横折为二,右手松开,食、中指并拢(剑指?),自左至右划过帛纱,如写“一”字,写至半中,向下将帛纱再折。此时,替以右手捉住帛纱,左手抽出,五指并拢(刀掌?),于半中如切物般自上斩下,将帛纱再折而为二。右手食指不动,中、无名、小三指先抽出握住帛纱,复抽出食指,则所有步骤完成。又有剑指,又有刀掌,茶道始盛于战国,信哉(超级考据狂魔)!

  这一段手法比较难以用文字来清晰描绘,故不揣驽才,绘制了一些草图(见下图)。虽明知人手最为难画,况在下也已经数年不为冯妇了矣(就算以前绘手,最擅长的也不过戟指与拳头而已,哈哈)。

http://www.sekigun.com/history/xcbj/cdkbj04.jpg

●行走与跪坐——

  行走在畳(たたみ)上,身体要直,目视前方,此均各国泛用之礼也。日人独特之处,在于双手需空握拳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而行走之时,布袜需摩擦畳,发出声响。故不必用力摩擦也,但脚不高抬,却属必遵之礼仪。想来京都多平原,故人惯如此行走,到甲信山野之地,如此行走,必然跌跤,摔得惨不堪言。畿内人呼甲信人曰“山猿”,或喻其行走蹦跳,不识礼仪也——是为臆想。行走需在畳之中间,畳之长,恰两倍于宽,走其长端,每畳四步,走其宽端,每畳两步,左足进则左足出,右足进则右足出,不可踩畳之边缘。畳定宽0.904米,长1.909米,以在下之中人身高,已觉拘束,不敢放步行走,古代日人身矮步短,以是可证。

  跪坐时,双足需放平,脚趾里抠,以脚面着畳,臀部压于足之跟部。先生虽言,双足足尖可略相叠,而不可全足相交,然在下偶见先生亦尝如此坐,不识何故?菊亭式部足面靠踝处有骨横生(因其不在脑后,故料必非反骨也),坐久则麻木不能起。或考证,其祖乃匈奴人,仕汉得名金日磾,故知盘膝,不惯跪坐也。在下虽纯正大汉苗裔(菊亭大怒云:拉倒吧,就你那大众姓,品流混杂,谁知道哪里来的!),然此道自五胡内乱以来,荒废已久,亦不能终日端坐,而面无难色。况据传日人多大腿长而小腿短,故可稳坐也,吾辈则苦不堪言。菊亭式部或见南里先生一足打横,指与在下,在下试之,确乎轻松许多。将一足横置,重心落于此足足内侧,待倦时,且换一足,如此反复,可稍持久。想日人着和服,下摆遮住两膝,左右稍偏,不会为外人察觉也(见下图)。跪坐时,直体,双膝略分开,双手手心向下,自然放置双膝上。

http://www.sekigun.com/history/xcbj/cdkbj03.jpg

    行礼时,分真(しん)、行(ぎょう)、草(そう)三种。真礼最重,双掌并拢,指尖相对呈钝角,食、中指需相触,放在面前畳上,弯腰行礼。虽则弯腰,却不低首,需直视所致礼之人。行礼略浅,似真而唯手掌前半触畳,弯腰亦无须过低。草礼最为简单,唯指尖触畳,不须弯腰,颌首而已。

  起立时,先将臀部抬起,双足足趾前翘并点地,然后抬起一膝,足底踏叠,直身而起。起有左足先起,则立起后左足较右足稍前半步,有右足先起,则立起后右足较左足稍前半步。起坐进退,均有规矩,不可不察也。

待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