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沧海轩-广武历史>>正争驳论>>金红辩论>>杂谈‘彻底打翻waitingfor的谬论邪说’

主题:杂谈‘彻底打翻waitingfor的谬论邪说’
发信人: waitingfor()
整理人: submerge(2000-02-08 20:13:58), 站内信件
见了千版主的帖子,我心中一惊:前些天中央CCTV台批驳李某人大法时好
象也用了相似的词句。承蒙千版主的抬爱,我好象在此版一夜间成了知名
人物,就差发海捕文书了。这真真让我受宠若惊了。虽说千版主口诛笔伐一
番是免不了的,而鲜在此地露面的《红楼逸梦》版主知秋兄也在此替在下
鸣了不平,令我更‘感激涕零,不知所云’了。但我的一篇文章惊动两位
版主,使我不禁要沾沾自喜了。

‘对于商场中人,金庸小说是启示录,读它能使人变得明白; 
对于文化人即社科领域的知识分子,金庸小说是诊断书,读它哼令文化人改掉很

多令人讨厌的毛病。文化中有金学修养的,没见谁热衷于文人相轻,他们的胸襟

气度都要看高一线。 
对女人又如何呢? 
金庸至少为她们提供了看世界的另类角度,至少告知她们:细节很重要。 
总括的说,金庸小说不是童话,而是寓言:是宏篇巨制、社会人生的含义尽括其

中的寓言。掌握一点简单的解码公式。金庸的作品向我们展示的,活生生就是我

们的生活、我们的天地—— 
江湖就是社会; 
江湖就是商界,武林就是文坛; 
门派就是公司,帮会就是单位。 ’

这是我在千版主的‘为什么要读金庸’的帖子上转过来的。
我的‘读懂金庸等于看懂世界’只不过是替上面这段话作个几字的总结而已。
不知千版主如用一句话总结上文是不是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关于武侠的地位问题,我的看法一向是: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在20世纪的
中国文学中不是主流,它的出现与普及不代表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只是通俗
文学中的众多的一支而已。它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推动力绝没有向上面吹的
那样大。而将其列于各分支之前,窃以为是不妥的。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我读过的一些文章还是有道理的:第一阶段是
确定使用白话文为中国之文学当走之路,这里是已鲁讯等人为代表;第二
阶段是解放后到文革期间出现的一些文学作品,有周立波、赵树理、艾青
等人;第三阶段是80年代至今,以‘伤痕文学’作起点,文学呈现‘百花
齐放’的特点,代表有王蒙等人。台湾文学的发展我不大知道,在此也不
敢乱说,但估计也不会把古龙的武侠列入不可超越的阶段。以金庸等人为
代表的新武侠的发展是游离于这些时代划分之外的。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殖民

文化的综合,而在这种地区出现的文学必然也带有它的局限性。金梁等人选择
中国历史题材来写武侠是一个不小的突破,但有一点不要忘记,这种选材
是‘拿来主意’,它只是借用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部分资料而已,同二月
河写什么王朝是一样的。前面驳我的帖子说二月河如何,实际是没看清我
的前提:看历史。如有人通过金庸的小说去找历史,我劝还是弄套《上下五
千年》看看吧。他们的小说涉及了中国文化确实不假,金梁文笔玲珑,知识
也颇多,我这点也承认,但把他们说成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先锋我则不以为然了。

就中国之文化乃广大,那有几本武侠书可包括的。说从《笑傲江湖》中
‘梅庄四友’一回看金庸对琴棋书画之精,我倒看不出来。他们在香港
这种地方只是借助古典的题材来表现武侠而已。试想金庸在1961年先后在明报连

载《倚天..》、《鸳鸯刀》和《白马..》,他的高产精神到是令我佩服的。而
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是否可以一天几章就可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就不敢打包票了。
而且金庸写武侠的动机我也有所看法,他是写文化还是通过文化来招徕读者,
大家自己也清楚。而他以后所谓的修改而定版,不知他是否也是一天十行。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金庸向曹雪芹一样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编纂
《红楼梦》,但如果一部作品要成为文学中经典留传下世,首先他必是浸透
作者心血和思想的。而为文而写文,首先从精神上就落了下风。说金梁作品
是‘毒药’这点我不同意,但说是成人的‘童话’这点我倒赞成。如果把一
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当作金庸对中国人精神的总结,我到想知道: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否也该算中国人精神的总结呢?这样的话
中国千百年都有不算希奇。

观当代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能体现现实的东西,而我不认为武侠是
能揭露现实,催人振奋的东西。‘高大全’似的人物并不能表现现代中国
人需要的是什么,只是给你所谓的渺茫希望罢了。而仅凭此就无限上纲,
恐怕是幼稚了。而金庸最靠近现实的作品也就是《连城诀》了。有了家里
佣人的原型,反映得也就深刻些。而把书中什么比喻成现实什么,这在任何童
话中都找得出原型和比喻人物,算不得深刻和慧眼独具。

至于我是否读过武侠,我倒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在这里出没的网友不一定比
我读金庸的遍数多。而理解问题,我想我要是敢读《呐喊》,读金庸是
更不在话下。书读得多了,想法自然也多了,比较文学作品是自然的。我
在此点评金庸的目的是让武侠迷们多去看些书,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
山’。比如把金庸的作品送去评诺贝尔,武侠迷愿意,我是不以为然的。
我以前也曾说过,自己的文学修养是不太高,但是各类作品却接触了不少。
而中西作家的作品也读了一些。但读得次数最多的是金庸小说和《红楼梦》
,而西方文学我看得多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我在这里不是自吹什么,
而是在摆论据。如果我其他书没看过,没有感想,自然不敢对新武侠有什
么评论。而对于通俗和受大众喜爱一说,并不能证明读得人多,就是好。印出册

数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而他的价值我就不多说了。而要把中国的作品
同其他世界上的作品想比,如果以为金庸的书就能出马当先锋,我看是
会铩羽而回的。

至于对我人身攻击诸如这样‘哈哈,不要再批了,WAITINGFOR 只是个猪头,
妒忌武侠版的人气而已,这样的人今后还会有的,好在人民的眼睛是雪
亮的啦! ’的话,我不知作者本人有何感想。我是看着这版水平还适合
我才来聊两句的。发文章练笔而已。不过话说回来,我早发现这个
版的水平有待提高。原因简单,千版主一碰到‘搅局的’,总不得不亲自出马,
每每
‘许褚裸衣战马超’,还未必能‘温酒斩华雄’。而其他人只后面凑热闹,
要么就暗箭伤人而已。对这种人我一笑了知。千版主虽说对我又是要‘打翻’,

又是准备‘质问’,还谈起我本质如何如何,毕竟是想维护武侠的面子,
可以理解。而说我是‘猪头’,我到觉有趣,并不生气。而我这头竟还能
读书认字,真是‘汝头可教’。

关于千版主更换教科书一文,放到百年兴国中更合适。
我的意见在一些金迷眼中并不过分。以前也有人用此说
来比《红楼梦》,我只不过借用了一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而已。






              


--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 修改:.waitingfor 于 Aug 23 04:51:10 修改本文.[FROM: 207.249.164.103]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7.249.164.10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