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沧海轩-广武历史>>正争驳论>>王朔VS金庸>>比较>>看完王朔,再瞧金庸 [作者:萧夜 发表于

主题:看完王朔,再瞧金庸 [作者:萧夜 发表于
发信人: cyq2000()
整理人: (2000-05-30 08:34:36), 站内信件

看完王朔,再瞧金庸 
(c)作者:萧夜 发表于清韵纸醉金迷 
 


  金庸是个白手起家的报人,俺曾和一位资历很深的老报人聊天,听他感叹当
年创业时的艰辛,夜里监督油印,白天又要到处跑商户低声下气求广告,料想金
庸当年也是如此。谈话中让俺印象尤深的是那位老先生对任何事情鲜明的看法,
观点处处同中求异,说到自己则常常在口口声声的自我谦虚中东拉西扯抬高身价
,俺估计着这大概就是宣传老手的样板模样,说白了就是“老滑头”,一个职业
化的结晶。金庸在明报打滚多年,什么话说出来能让大多数人竖起大拇指恐怕最
清楚不过,当一个人把说漂亮话当成了习惯,他就会逐渐丧失自我反思的能力,
惯性之中向前行,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几,而金庸近年来这种味道就越来越浓


  王朔的文化修养明显不比金庸,但他既不用挤身于繁琐的商业事物,也不须
飞行在几大洲之间为周而复始的演讲稿而老神,所以就多了点精力坐下来思考。
发自内心的反思和功利主义的考量有着很大的区别,凡是认真的反思往往就能在
它上面看到“觉今是而昨非”的印记,王朔前几年停了下来,在才思枯竭时对自
己的创作道路进行了反省,他坦白自己因为媚俗贪钱写坏了笔,敢于说出由于脱
离真实失去了来源,他更敢承认口语创作上的才尽、写不出东西。这些都是在当
代作家中很少见的,我们不能说王朔反思后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但至少他把自
己敝陋的挣扎解剖于人前,走出了专业文学创作上勇敢的一步。

  功利主义的思考方式却不同,在文学方面可以称之为“文粹”精神,它的手
段就是想方设法从过去的创作中提出好的一面,进行宣扬,对于灰色的一面尽量
予以压制,何时何地都把局面都保持在一片大好的状态,进而有利于今后发展。
金庸武侠的开始时是为了报纸的促销,意图是很明显的,而时至今日老金对自己
作品商业性的本质、和由其所带来的弊病依然绝口不提,他在详之又详地谈儒论
道言佛;他在说为故事里的爱情“至今仍流泪”;他在说《侠客行》主要讲的是
石家父子间的亲情;他甚至已经先诸“金学家”一步把自己书中的侠客跟古希腊
神话中的悲剧英雄们进行了对照。。。这些已如同小说般让人叹为观止。当然身
为中国人,金庸深知谦虚的重要,他在不停地说“我的小说不好。”但究竟如何
个不好法,却很少听他提及,最多也是个不疼不痒的“松散”,象“基围虾”那
类的动机问题是绝对没有的。

  金庸武侠站得高看得远,一向是个偶像,但小说的主题和创作动机有时并不
象表面上那么简单,拿金庸的《射雕》为例,书里主题显然是为国为民,结尾处
郭靖黄蓉硝烟中策马缓缓东行,意境高远,正是在叹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然
而金大侠的创作动机果真如此吗?看过金庸亲自汇编的正版的都知道,老金在小
说前面还加了不少页图文并茂的注释,常有些古玩花瓶之类的珍贵图片,让人肃
然起敬,还有很多文字叙述的逸事,《射雕》的前面就详细介绍了当年成吉斯汗
跟他的子孙们的威风史。大多战争记述有两种方法,比如“日本侵华史”的日本
版和中国版。照理说《射雕》主题既然是反战,那么就该多说说蒙古铁骑的坏处
才是,但金大侠却不同,地图展处,盛世天威,娓娓道来,哪哪打的阿拉伯兄弟
丢盔卸甲,哪哪杀得西方列强俯首称臣,只拣过瘾处讲,赛过了说书先生,象俺
这样的平常之辈,看完了别说厌战情绪全无,简直可说是血脉勃张,只欲再来一
次而后快。以金先生控制文字的水准,这当然不是意外,不是意外那就是必然,
究竟是作者根本思想上流露出的必然,还是为了成全读者心态的必然,俺不知道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必然”同小说中的“显然”严重矛盾,原因又
该到哪里去找呢? 

--
“那片云会飘到哪里去……”
“那就要看风怎么吹了。”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08.145]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