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deman()
整理人: (2000-05-30 08:30:29), 站内信件
|
中国作家王朔不久前在《中国青年报》上品评金庸,有鉴于挑战金庸这个写武侠 小说的重量级人物前无来者,惟王朔过于率性,被《中国青年报》编辑按称王朔 文章为“童言无忌”。王朔的这篇文章在文坛内外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一 场罕见的波澜。
连日来就“王朔批评金庸”一文展开的论战,一直硝烟弥漫,而最终形成了一个 “王朔批‘大侠’,大家批王朔”的局面。
本报今刊载了王朔的全文、金庸对王朔批评的回应、王朔的回应以及香港、中国 部分作家如何看待这场风波。
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按我过去 傻傲傻傲的观念,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 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80年代 新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裆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 跌份。那时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琼 瑶是牢牢钉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说起喜欢的话也 是嫩声嫩气,也就是一帮歌迷捍卫自己的偶像。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 小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现在那些玩情调的女人说起琼瑶都撇嘴,全 改张爱玲了。
金庸可不一样,读的人越来越多,评价越来越多,有好事者还拉下茅盾添上他, 把他列为七大师之一,两方面发生了一些口角。像每个偏执自大的人一样,我也 对发生在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的判断,并不在乎他 们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他们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爱好者。有一个人对我说: 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有一个人讲 :金庸的武侠对人物的塑造是有别于旧武侠的,像韦小宝、段誉这等人物在旧武 侠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近于现代小说中的“反英雄”。更多的人出差带着一 套金庸,晚上睡不着就看,第二天眉飞色舞与同好聊个没完,言谈之中也带出一 二武术招数,俨然两大高手切磋武学,遇到我们这种金庸盲便讪讪笑道:看个热 闹,换换脑子。接着往往也要再三相劝:你也看看你也看看,没那么差。被人劝 的次数多了,我也犹豫,要不就找来看看,万一好呢,也别错过去。第一次读金 庸的书,书名字还真给忘了,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 下了。那些故事和人物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 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 ,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 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这有什么新鲜的?中国那些旧小说 ,不论是演义还是色情,都是这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初读金庸是一 次很糟糕的体验,开始怀疑起那些原本觉得挺高挺有卤的朋友的眼光,这要是好 东西,只能说他们是睁睛瞎了。有时不经意露出这怀疑,朋友反唇相讥:你才看 半本,没有发言权。
再读金庸就是《天龙八部》电视剧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无聊的晚上也看了几眼 ,尽管很难容忍从服装到道具到场景到打斗动作的糊弄和得过且过,有几天还是 被剧情带着走了。金庸迷们也不满,说比小说差远了。电视剧糟蹋原作是有传统 的,这话我也就信了,看到书店摆着这套书就买了,准备认真学习一下,别老让 人说没看过人家东西就乱说话。
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
这套书是7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好坏 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我得说这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且 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子搁坏了哈喇味儿。除了他,我没见一个人敢 这么跟自己对付的,上一本怎么,下一本还这么写,想必是用了心,写小说能犯 的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 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 用。他是真好意思从别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个段誉为何不叫贾宝玉?若说老金 还有什么创意,那就是把这情种活活写讨厌了,见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张嘴就惹 祸。幸亏他前边还有个《水浒》,可以让他按着一百单八将的性格往他笔下那些 妖魔鬼怪身上贴标签。这老金也是一根筋,按图索骥,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 后永远都那样,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正的邪的最后一齐皈依佛门,认识上有一 提高,这是人物吗?这是画片。
老金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
就《天龙八部》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老金大约也 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 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按说浙江人尽是河南人, 广东话也通古汉语,不至于文字上一无可为。
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 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 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 忍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 了正义哪怕血流成河。金先生大约是纯为娱乐大众写的这类读物,若要你负起教 化民众的大任你一定不肯,那又何必往一些角色脸上苦苦贴金?以你笔下那些人 的小心眼儿,不扯千秋大义家国之恨他们也打得起来。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义 也是大众娱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 心。
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人 性那一部分。什么小说,通俗的、纯的都是人类自身的写照,荒诞也是因为人的 荒诞在先,总要源自人体的一部分真实,也许是梦魇,也许是幻想,也许是病态 ,可能费解,但决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一种小说跟这都不挨边,那就是坏小说, 面儿上看着别提多实了,骨子里完全是牵线术,跟着作者的主观意图跑,什么不 合理的事只要情节需要就硬干,说起来有名有姓,可一点人味儿没有。
我认不出他们是谁
我一直生活在中国人之间,我也不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特别的人种气质和超于世界 各国人民的爱恨情仇,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风俗习惯的讲究。在金庸小说中我确 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 重障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精神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 的一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句话,我认不出他们是谁 。读他的书我没有产生任何有关人、人群的联想,有如在看一堆机器人作业,边 读边问自己:这可能吗?这哥们儿写东西也太不过脑子了!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 ,混了一辈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莫非写武侠就可以这么乱来?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 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都说张艺谋的电影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我看真 正子虚乌有的是金庸,会些拳脚,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这不是热血男儿,也 与浩然正气无关,这是野生动物。
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活得太累,很多人 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再一条,中国 小说的通俗部确实太不发达,除了老金的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 不值一提。通俗小说还应该说是小说家族的主食,馒头米饭那一类,顿顿得吃。 金庸可算是“金馒头”了,一蒸一屉,十四屉,饭量再大也能混个饱。
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并不 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 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现在都 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也许在 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中国资产阶级所能产生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但精神 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过去的繁华旧梦之中。上述四大俗天天都在证明这一点。 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都是短命的?有时,我真 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进化论。
(本文小题是编辑所添加)
金庸的回应
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
香港《文汇报》日前收到金庸先生的来函,特全文刊发于后。
文汇报编缉部:
接奉传真来函以及贵报近日所刊有关稿件,承关注,极感,兹奉专文请指教:一 、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 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 ,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 ,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 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 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 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 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人 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 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 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逊,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 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 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 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 何的了。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 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 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三、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 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几年前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演讲(讲中 国文学)时,有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 答说:“王朔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 映了一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我的评价是正面的。四、王朔先生说 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 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 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 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 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99.11.4
金庸
王朔的回应
我无意作人身攻击
近期,王朔和金庸这两位各自拥有广大读者的作家动手过招,掀起了文坛惊澜。 几天来,金庸的拥戴者在网上发起了对王朔的凶猛攻击。
为此,王朔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以下是王朔对这一事件的态度:
“金庸回答我的那篇东西我看了,他说与我没有个人恩怨。我也根本无意对他进 行人身攻击。我的那篇文字只是我很个人化的一篇读后感,但我这人文风确有问 题,一贯恶劣,写出来就成了杂文。比起金庸来,确让我惭愧。我说好说坏并不 重要,本来是很随意的,没想搞成跟学术争鸣似的一本正经的东西。那篇东西只 是朋友约稿,没那么尖锐,只是随意一说。事情就这么简单。
“以前我没看过他的东西,但他的名气太大,都说他如何如何好,韦小宝多么典 型,他文字的速度感在中国作家中无人能及,诸如此类。甚至有人因为他如此高 大而对内地的作家很失望。他成了一种‘势力’。好像一说个‘不’字,当场就 有人色变。
“我那篇文章里其实更大的本意是在最后一段。中国当代文化尤其是北京新文化 ,包括文学、电影、音乐,我是参与者。可是到了现在,包括我女儿这一代,全 被港台文化弄晕了。我不明白,一切就这么快地衰退了?
“金庸迷们愤怒的反应在我意料之中,他们的感情我能理解,那更接近于一种球 迷心态,是一种感情需要,当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伤害。我虽然是随 意谈谈,但还是想真正谈谈金庸的文字。我感到遗憾的是,现在对金庸的作品, 还没有真正的批评,我这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向来是厚古薄今的。当代文坛,人才无数,每个人都名副其实,老一代的王 蒙、张洁;年轻一点的如王安忆,其实张承志、韩少功的小说写得也不错;我们 这拨就更多了,余华、苏童、莫言都有不凡之处。
“我向来认为,没有伟大的作家,只有伟大的作品。我评金庸也是这个态度。”
(原载中国《广州日报》)
香港作家戴天
“全被港台文化弄晕了”
王朔与金庸的所谓“笔战”,终于“水清见底”了,不能不说是一桩“幸事”! 原来有北京文坛痞子之称,亦曾好有一番风光的王朔,在北京《中国青年报》撰 文骂“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与“金庸小说”,认为是“ 四大俗”,而金庸则以“隔山打牛”方式,在致上海《文汇报》编辑部的长函中 ,引孟子“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加以回应,从而使骂之者“原形毕露”了 。
果其不然,“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根据俞曲园的诠释,其意是“人们随 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王朔在金庸的 信函发表后,接受《北京青年报》的采访时便说:“我的那篇文字只是我很个人 化的一篇读后感。但我这个文风确有问题,一贯恶劣,写出来就成了杂文。比起 金庸来,确让我惭愧。我说好说坏并不重要,本来是很随意的,没有想搞成跟学 术争鸣似的一本正经的东西。那篇东西只是朋友约稿,没那么尖锐,只是随意一 说。事情就这么简单。我想他必有过人之处,但《天龙八部》我特意找来看了, 确实看不下去,主要是对他的文字不满意,很重复。从文字看,可能由于他是南 方作家,使用的文字,看起来是白话文,但其实是脱离口语的,是新版的文言文 ,有着旧小说的痕迹。……我那篇文章里其实更大的本意是在最后一段。中国当 代文化尤其是北京新文化,包括文字、电影、音乐,我是参与者。可是到了现在 ,包括我女儿这一代,全被港台文化弄晕了。我不明白,一切就这么快地衰退了 ……”
以这样的修养与识见,竟然对金庸的文字说三道四,的确不脱痞子本色,其“被 港台文化弄晕了”也宜。金庸自非完人,他在政治上的保守,对新文学的一些成 见,都有可议之处。但以小说论小说,特别是文字,岂容王朔这样的人指指点点 ,作无知之言。金庸的文字,之所以文白相杂,正在于体现他那种广义历史小说 的精神。故此,王朔所说的“缺点”,诸如“看起来是白话文,但其实是脱离口 语的,是新版的文言文,有着旧小说的痕迹”,正是其“优点”。至于金庸小说 的文化意蕴,对王朔就更是对牛弹琴了!
不过,痞子似乎也有痞子之长处,就是江湖气、俗世观、比如他承认自己很“个 人化”、“文风确有问题”、“一贯恶劣”,并且也不讳言由于“中国当代文化 尤其是北京新文化”,“全被港台文化弄晕了”,“一切就这么快地衰退了”, 故而怨愤难当。但王朔却不知道,他根本没有资格“反”金庸之“俗”,也还不 是“雅痞”的料!
中国作家
评说“王朔看金庸”
陈村:金庸的作品我只看过一部《射雕英雄传》,感觉也就那样,不是很喜欢。
对于王朔批评金庸,我觉得原本也无可厚非,因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应该允许 别人看了说不好。但我个人认为王朔这次说的话有点“损”,你可以对一个作家 的写作技巧发表评论,这是无伤大雅的,但有些话就不应该说。就比如王朔说金 庸“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子,没这猪肉也见过猪跑......”这些话就不太 合适了。
格非:其实我觉得金庸不错,他的作品曾给我带来很大的乐趣,但他作品中的写 法套路问题也确实存在,王朔对他的这一点批评并不过分。
陈染:我从来没有看过金庸的作品,原本也想买几本来弥补这个缺憾。不过听你 们这么一说我倒下定决心了--我宁可相信王朔的话,不打算看金庸了!
刘恒:一个人对他的同行发表评论和他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喜欢直来直去 ,有的喜欢在背后说,王朔这篇文章显然挺符合他的个人风格--尽管知道文章发 表会招来不少人的激烈痛斥,但他并不在意。我倒觉得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挺好 。
李冯:听了他几个说法就明白他在胡闹。比如说“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 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这一句,金庸的妙处是以刻画武林人物来展示人性,像乔 峰的刚毅、岳不群的阴险、洪教主的专横、慕容复的偏执、郭靖的执着和韦小宝 的钻营等等,别说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中与之相类似的人物还少吗?他能自信地 以“人类”这个范畴否定,只能说明要么他眼睛弱视要么他生活闭塞。还有说“ 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之类 ,也是扯谈。想当然地将“武侠”与“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等同,实在显得 弱智。
-- 我不能吻你了﹐
我不能求你了﹐
我不能謝你了﹐
我不能說話了﹐
我用我的頭發系住了舌頭﹐
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因為我的感覺病了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0.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