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iqiuboy()
整理人: byia(2000-04-26 01:17:06), 站内信件
|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 的“逃
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 名大噪,发
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 侠小说自
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写《天龙八部 》。查良
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 不谋面的
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 放光芒。
《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 港府被
“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 月》和《明
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 的“香港第
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 社评,作为
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到了60 年代末
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 现实社会的
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 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
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 修订,一
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 地方,到处
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 迎。有人甚
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了”!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 “十大宗
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的新 派作品;而
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待续)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发而知天下春”,这就是我名字的出处。
欢迎来到我的主页:http://cai_yu.163.net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16.90.1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