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i191(戴维斯)
整理人: ybjing(2004-01-14 00:51:08), 站内信件
|
今天在讨论开发西部,把西部更快地带向现代化的时候,人们非常强调要保留西部原有的文化特色。不过,西部一些落后的习俗也不可避免会淡化甚至消失。有关专家说,这不单是要部开发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对此,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先需要一个精神支点。对西部开发而言,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开掘和建设有鲜明“西部风格”、“西部气派”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体系,具体说就是开创“西部新文化”。
作为西南重镇的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省份,居住着苗、布依、侗、土家、彝、瑶、水、仡佬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九百四十万左右,约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从地理环境而言,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不仅地底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还孕育出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怎么将丰厚的文化资源、悠久的文化观念与现代化建设契合起来呢?我们认为,要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一切外来文明的先进部分,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这才是新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仅是西部发展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发展要去探索的大课题。
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特色,所以首先要保护好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精神和个的载体——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等有形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在西部开发中尤为突出。因此,扶持民族艺术,建立民族民间艺术的动态保护机制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艺术生产力,已不容忽视和回避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蕴含丰富,有风格各异的节日文化、风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体文化、祭祀文化等。如: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一大特色。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早期的民族节日,多是进行祭祖拜神,祈佑丰收和寄托感情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民族节日,实际上已经集民族风情、传统艺术、体育竞技、贸易往来为一体,成为交流信息,增强民族团结的盛会。再如:民族歌舞,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群众
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他们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更有质朴庄重、震惊欧美声乐界的六声部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黄平的芒筒芦笙舞、乌当下坝的花棍舞,还有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台江反排木鼓舞,这些舞蹈,动作奔放,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
根据以上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笔者认为,在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中,贵州应着力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突出公园省的个性与特征。同时应在相对落后的硬件设施上加大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北京颐和园内可建苏州街,武汉可复修黄鹤楼,无锡可建唐城、宋城。我们为何不可建一标志性建筑群呢?试想,将省会贵阳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定位的森林公园内,兴建一组具有贵州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寓意民族大团结的、高品质的、标志性建筑群体,并更名为“贵州民族文化博览园”。在园内依山处修建一组苗族或水族的吊脚楼,在邻水处修建侗族的鼓楼、花桥,于平坦处修筑布依族的石板房,并在树木苍翠的地域修筑起仡佬族、瑶族等风格各异的民居相辅衬。然后根据这些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分别内设民族服饰厅、民族工艺厅、民族画廊、民族文体厅、民族餐厅、民族婚俗厅等,以展示贵州多民族的民风、民情、民俗文化,既可让旅游观光者了解贵州民族建筑的异体美,又可为影视制作提供一个集中的、多民族氛围的外景基地。并在公园的显著位置修建一座多功能、变维式的“民族文化艺术宫”,作为贵州民族风情游定点接待的场所之一。根据不同民族的节日风情,每周推出一台各具民族特色的风情展演,以此展示贵州的风土民情,让世界了解贵州,让贵州走向世界。
西部开发的民族文化大发展,也将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土壤。我们希望贵族的文艺家们能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感受到思想的升华、激情的勃发。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强劲的艺术力量,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中,为西部的振兴,为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http://hutao.myrice.com/fj/fj5/11.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