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沧海轩-广武历史>>小説点評>>温瑞安>>近代武侠小说的发展——兼论温瑞安作品的

主题:近代武侠小说的发展——兼论温瑞安作品的
发信人: limonkey()
整理人: (2000-08-22 08:31:32), 站内信件
《逆水寒》序
近代武侠小说的发展
——兼论温瑞安作品的特色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刺客立传,虽然这是严肃
的史事,而非武侠小说,但文中游侠的侠义慷慨精神,则深深感动读
者,实可视为武侠小说发展中的原动力。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酝酿,最迟
在唐代,武侠小说已开始萌芽。唐人传奇中,裴钅刑的《聂隐娘》、
《昆仑奴》,孙光宪的《荆十三娘》、袁郊的《红线》,杜光庭的《虬
髯客传》等作品,确是颇为成熟的武侠短篇小说。宋初吴淑的《江淮异
人传》及明人伪托唐段成式所撰的《剑侠传》(大抵取材于皇甫氏《原
化记》、段成式《酉阳杂俎》、裴钅刑传奇、袁郊甘泽谣、康骄剧谈
录、孙光宪《北梦琐言》、王定《保唐摭言》、王钅至补侍儿小名录、
吴淑《江淮异人传》、洪迈《夷坚志》诸书,都是唐宋时的著作),则
更是辑录武侠短篇小说的专书。还有宋代说话中的朴刀、杆棒两类,亦
是属于这一类。明代的《水浒传》,更可以说是成就巨大,影响深远,
是武侠小说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至于明代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三遂平妖
传》,乃至清代乾嘉间的《绿野仙踪》等,虽然所述内容似乎和武侠小
说无关,但对剑仙小说来说,则不能不说它们有思想脉络相承之处,实
可视为武侠小说发展过程中另一渊源。
  清代乾隆嘉庆之间,出现了无名氏的《施公案奇闻》(道光四年,
即1824年刊本,有嘉庆三年,即1798年序,一名《百断奇观》),这
是现存侠义公案小说最古的一部,不久又出现了《绿牡丹全传》(亦名
《四望亭全传》,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刊)和文康的《儿女英雄
传》(初名《金玉缘》,书成于道光二十九年,即1847年之后),则
是长篇侠义小说之祖。因为这类书籍广受民众欢迎,所以自光绪初年开
始,便陆续出现了《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一直续
至二十四集)、《永庆升平》、《圣朝鼎盛万年青》、《英雄大八
义》、《英雄小八义》、《七剑十三侠》、《七剑十八义》、《刘公
案》、《张公案》、《李公案》、《彭公案》(续至十七集)、《续施
公案》、《续儿女英雄传》等。这类书籍,不特书贾为了牟利,请人写
作,甚至文人学士,如文康俞樾,亦乘兴执笔撰写删改。其流传之广,
影响之深,阅读当时的文献记录,尚可想象其盛况。这是武侠小说的第
一次兴盛时期。但是内容陈陈相因,了无新意,所以清末民初虽仍有香
梦词人、冶逸、陆士谔、漱六山房(张春帆)、乃至叶楚伦、苏曼殊、
何海鸣、陈冷血、孙玉声、胡怀琛、陆澹安、戚饭牛、林纾、包天笑、
李涵秋、李定夷、张恂子、郑逸梅、姜侠魂、杨尘因等人撰写武侠技击
小说,但都被谴责,狭耶小说所掩盖、取代,这是武侠小说的第一次衰
落时期。
  但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不久,从1920年到1950年三十年间,北
平、天津、上海等地武侠小说作家作品又如雨后春笋,到处怒生!这是
武侠小说的第二次兴盛时期,而这个时期,就其发展,又可以分为三个
阶段:约而言之,20世纪的20年代,当以不肖生(原名向恺然,代表
作是《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领袖群英,而赵绂章(字
焕亭,代表作是奇侠精忠传。赵氏当时与向氏齐名,有南向北赵之称,
但思涉于邪,内容结构,亦不及向氏。但后起的还珠楼主,则明显的受
向赵二氏的影响)、文公直(代表作是《碧血丹心大侠传》、《碧血丹
心于公传》、《碧血丹心平藩传》三部曲)、姚民哀(代表作是《江湖
豪侠传》)、顾明道(以《荒江女侠》最著名,而实不甚佳)四人为
辅,这是第一个价段;30年代,则还珠楼主(原名李寿民,代表作
《蜀山剑侠传》)一枝独秀,艳压群芳,令前此及同时作家都黯然失
色,这是第二个阶段;而与还珠楼主同时或略后,则有白羽(原名宫竹
心,代表作《十二金钱缥》)、郑证因(代表作《鹰爪王》系列各
书)、王度庐(代表作《鹤惊昆仑》系列各书,《卧虎藏龙》最佳)、
朱贞木(代表作《七杀碑》、《虎啸龙吟》)、张杰鑫(代表作《三侠
剑》)、徐春羽(代表作《屠沽英雄》)、望素楼主(代表作《胜字
旗》)、陈棍翠(代表作《风云儿女》)等作家,虽受不肖生、还珠楼
主的掩蔽、影响,亦能自出机抒,曲径通幽!其中尤以白羽及朱贞木最
具代表性。白羽文字精炼、对白曲尽人情,描写人物性格、心理,细腻
传神,为其他各家所不及;朱贞木则以布局构思新颖可喜,别树一帜,
遂成新派武侠小说的两祖,为港台后起作家所师法,可说是继不肖生、
还珠楼主两宗匠后的二杰,这是第三个阶段。
  1950年前后,港台两地亦有作家继续创作:香港一地,自1947年
至1954年之间,有我是山人、我佛山人、我亦山人、大圈地胆、朱愚
斋、毛聊生,乃至避秦楼主等武侠小说作家;台湾唯有郎红浣等人,但
其成就较之上述各家,实有霄壤之别了。这是武侠小说的第二次衰落时
期。
  就在武侠小说濒于危亡之际,香港方面出现了牟松庭、梁羽生和金
庸,分别以《山东响马传》、《龙虎斗京华》、《书剑恩仇录》,开启
了武侠小说的另一个新时期。不久,张梦还以其典雅凝炼的文张,蹄风
以其清宫卫士和民间反清复明侠士的恩怨惰仇,乃至石冲、江一明、高
峰、金锋、倪匡(当时笔名岳川)等,一一登场,其盛况较之国内当
年,亦无愧色。但细心衡量其成就:金庸学养纯深,作品结构严谨,情
节精采,实集前此各家之大成,允推为此时期之宗匠,足可上追不肖
生、还珠楼主而无逊色;梁羽生的成就亦不俗,可以羽翼金庸。
  而在台湾方面,继香港之后,后起作家,兼挑不肖生、还珠楼主、
白羽、朱贞木、王度庐,及香港的金庸诸人,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自
50年代中期起至60年代之末,作家宛如群峰并峙,万壑争流,蔚为一
时之盛。如就作家、作品数量而论,较之当年国内,只有远过而无不
及;即从文笔、结构、高潮烘托、内容、趣味各项细论,亦见后胜于
前!当时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醉仙楼主、卧龙生(原名牛鹤亭)、
诸葛青云(原名张建新)、司马翎(原名吴思明)相继崛起,分别以
《南明侠隐》、《八荒英雄传》、《雍乾异人传》、《风尘侠隐》、
《墨剑双英》、《关洛风云录》开启先路,独抱楼主、萧逸、慕容美、
古龙(原名熊耀华)、秦红、柳残阳、独孤红、上官鼎兄弟诸氏继其
后,俱各有特色,自成一家。而在霞蔚云蒸的作家中,尤以卧龙生、诸
葛青云、司马翎、慕容美、古龙五家最为特出;诸葛青云文张曲雅,结
构少败笔;司马翎文张有奇气,思路最细,说理最莹;慕容美文张充满
诗意,对白精妙;古龙文张奇诡多变化,更以其悬疑的情节,明快的节
奏,精警的现代对由,开创新武侠小说风格,影响独深。总括而论,这
五位作家虽不逮不肖生、还珠楼主、金庸之特异成就,然亦各有春秋,
未遑多让,这是武侠小说的第三次兴盛时期。
  但到了60年代后期,蓬勃的武侠小说创作热潮突然萎缩。在香港
方面,金庸完成了《鹿鼎记》之后,便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而张梦
还、蹄风、金锋、高峰、江一明、倪匡等人亦先后停止创作武侠小说;
而台湾方面,自春秋、吕氏真善美等专门出版武侠小说的书店,或停
业,或不再出版这类书籍后,武侠小说的创作几乎陷于停顿的局面。两
地仅得梁羽生、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柳残阳、云中鹤、秦红、慕
容美、云中鹤有限几个作家在支撑残局,但他们的作品,亦不能突破自
己既往的成就,这是武侠小说的第三次衰落时期。
  但就在这第三次衰落时期中,有一彗星出现,这就是温瑞安!温瑞
安自从16岁公开发表四大名捕的《追杀》、《亡命》(后改名《四大
名捕震关东》)后,在这十多年来,新作不断出版;即以其日前的成就
而论,已可说是继古龙之后,后起一代中最有成就的武侠小说作家。
  统观古今中外伟大作家之所以伟大,其中一项要素是内容广博,有
笼罩宇宙,弥纶古今的气势。要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须
极力避免雷同,不特内容不宜重复,甚至风格亦宜因应文张内容的不同
而有变化,如此方能表现众多不同的事物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神貌,借
此因小写大,以表达作者心中拟表现的主题。就以武侠作家来讨论,如
不肖生同时撰写《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而两书风格、
内容、主题甚有差异,即其一例;又如还珠楼主先后撰写《蜀山剑侠
传》、《青城十九侠》和《云海争奇记》三书,而《青城十九侠》便极
力避免重蹈《蜀山剑侠传》的故辙,努力别开新面目(详见拙文《从
〈蜀山剑侠传〉到〈青城十九侠〉——〈青城十九侠〉导读》),即另
一例,而《云海争奇记》则又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之
外,另开一新局面,难怪《云海争奇记》这本书对武侠小说的发展、影
响既深且远了:又如金庸所撰各书,类皆能犯能避,亦其一例;甚至古
龙,自《铁血传奇》(《楚留香》)、《浣花洗剑录》、《名剑风
流》、《绝代双骄》、《多情剑客无情剑》、《武林外史》、《欢乐英
雄》、《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以迄《陆小凤》各书,类皆
务去陈言,自创新境,以今日之我和旧日之我挑战,所以内容、风格,
多姿多采,亦是一例。
  正因如此,上述四家,卒能成为武侠小说的四大宗匠,领袖群伦!
而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实可说是自古龙之后,变化最多的一人。试看他
已出版的著作,约略可分为六大系列:神州奇侠系列特别着重在一个人
的奋斗、成长,通过书中所述的各种情节和灾难,表现了人在艰难困苦
中完成和超越自我,卒成高手的过程,因此详细描述了书中主要人物思
想转变、形成的情况;四大名捕系列则强调正义应由官府维持,这是对
法家“侠以武犯禁”理论的修正;白衣方振眉系列则阐明民族大义,提
出汉赋不两立的爱国宗旨;神相李布衣系列,则借星相命理之学,暗寓
教化世人之旨;七大寇则描绘人心的险恶,将人性丑恶一面,加以揭
露,作为警戒;今之侠者一书,则更开武侠小说前此未有的路径,以文
学之笔,既写实、亦浪漫地将现代侠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属罕见的佳
作,置诸不肖生、还珠楼主、金庸、古龙作品之中,亦不能有所轩轻。
凡此种种,可见温瑞安创作内容布局的变化多端。更难得的是每一系列
都写得笔酣墨舞,艺术性极完整;在变化多端中,又有其不变的精神暗
中操纵着,这是温氏写作艺术上的第一个特色。
  大凡事物、学理的发展,必定远有所承,即使今天最尖端的科学如
核子物理学,亦可溯源自纪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拉图,其
他便可推知了。文学自不能例外,没有摹仿,绝不能创新;所以摹仿不
一定是缺点,但只知单纯摹仿,而不知脱胎新变之术,才是缺点!文心
雕龙物色篇说:“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
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虽太强调因袭
的作用,亦未尝无至理存乎其中。统而言之,凡能点铁成金,推陈出新
的,才是伟大作家。杜甫号为诗中之圣,而论者赞许其能“集大成”,
集大成就是善于继承前人写作优点而又有所改进。在此点而论,温瑞安
的才能尤其表现得卓荦。温氏创作武侠小说,最初受倪匡的影响很深,
后来亦受古龙的启示,但能入能出,在学习摹仿之后,即自脱胎,凝成
自己的风格,而与倪古二人不同,这是善于学习的表现。推而广之,如
四大名捕自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得到灵感;骷髅画自耶苏覆盖尸体布发
端;血河车虽是根据同名旧作改写,但与原作比较则远胜原作。至于偶
阅蜀山剑侠传绿袍老祖段,遂有开谢花之作,这就是西晋陆机文赋所说
的:“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之未振。”这些都是“启夕秀之未振”的
好例子。凡是有志文学创作的人,正宜在此处留心体会,并加以实践。
近一年来温氏更因受武侠小说批评专家叶洪生所编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
著大系的感召,正埋头从事于民初以来中国武侠小说的研究。以他本已
具备的善于摹仿、善于脱胎的天赋,在广泛钻研各大家作品之后,行见
其集诸家之大成,百尺竿头,更进数步,完成自己更伟大的风格和成
就,这是可以预见的!这是温氏写作艺术上的第二个特色。
  武侠小说,先天上是以浪漫的、夸大的笔触,来表现人类埋藏在心
底的某些超人的理想的;而人类的喜爱阅读武侠小说,多少亦有借此幻
想扩展自己能力的意图。正以武侠小说的所长、所侧重的地方在此,故
对于故事情节,武功的惊人等,能够尽力铺写,精采迭陈;而于人物性
格、心理方面,未免有疏失之处;即使以还珠楼主的伟大,于此亦有所
不足。但还珠楼主以后兴起各名家、便开始尽力弥补此缺点。温氏的武
侠小说能突过前贤的,人物个性的鲜明,当是其中之一。温瑞安幼年在
马来西亚组织天狼诗社,青年时代在台湾设立神州诗社,所结识的志同
道合的诗文、侠义的朋友、动以千数。而温氏幼承庭训,精通相人之
术,所以观察力受其相术的影响,特别精细敏锐;以其观察人性所得,
取精用宏,表而彰之,遂使其笔下的人物——不独主要人物,甚至包括
配角——都具备鲜明的个性。正惟温君对此独具心得,加以细腻描写,
况且温氏平日喜结交各类朋友,上自缙绅士流,下至贩夫走卒,旁及新
闻、娱乐各界人士,皆多往还;不独因此扩大其兴趣见闻,抑且对各类
型的人物个性、思想生活,更有接触体会的良机。正由于温氏能将这种
特别的武侠小说作家未必有的珍贵见闻,加以消化、提升,遂使既往武
侠小说不善刻画人性这一缺点得以改善,可以进入真正文学之门。
  复次,文学家成就的高低和出生地、居住地域亦有很大的关系。因
为居住地的四季气候、风土人情,往往能引起具有敏锐心灵的作者之感
喟;从而激发灵感,发为诗文,便足以感动千百世后的读者。古今文
人,大多出外旅行,便是借此以增加其文张的奇气。温氏幼居马来西
亚,青年时代居住台湾,近年寄寓香港;这三个地方,无论文化、风
俗、景物、人情,都截然不同,因此在阅历方面,其心中所感所触,绝
非因居一隅的作家所能想象,这是他的阅历胜人之处。兼以数年前,温
氏于意气风发之际,突遭人陷害,身陷囹圄数月;在此期间,心境备嗜
艰苦,于人情冷暖险恶,遂有极深刻的体会,从此其思想感情更趋成
熟。发而为文张,遂更多体道之言。古人常说文穷而后工,其实并非文
张令人困穷,而是人在困苦中更能深刻地发现人性和世事的真谛。因此
温氏的灾难,是他个人生命中的不幸事件;但在其创作生涯中,反而是
加速其成长和进入伟大作家行列的催化剂!无怪其近年的作品,较之以
前所作,已有长足的进步了。这是温氏写作艺术上的第三个特色。
  悬疑手法是侦探小说引人入胜的必具技巧。在武侠小说中,以这种
手法常用于各书中的,则以古龙为代表。古龙从《苍穹神剑》一书开
始,几乎无书无之。无怪乎杜宁先生称誉古龙为悬疑派武侠小说之祖
了。但从春秋责备贤者的观点来看,古龙的悬疑手法,往往为了耸动视
听,前半写得扑朔迷离,奇诡莫测,的确引人入胜;但后半往往不能自
圆其说,于是觉得前此描写夸张不合情理——尤以后期小说,最多这种
毛病。可惜天不假年,古龙最近遽尔逝世,未能如金庸细心修改所作各
书,俾其尽善尽美,实在是读者最大的损失!温瑞安受古龙的影响颇
深,悬疑手法遂亦成为他的特色。但一则正如前文所述,温氏善于摹
效,而又能青出于蓝;二则温氏为人,极富理性,所以运用这种手法,
较之古龙更少为人攻击的口实。而其情节的发展,往往出人意表,决斗
场面不到最后一刻,不易推测孰胜孰负;而最好的朋友,突然会变成最
可怕的敌人(古龙从《武林外史》一书开始,特别强调这一点),使读
者常在紧张、悬念的情况中。这是温氏的武侠小说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亦是他运用悬疑手法,较古龙更平实合理的表现之处。无怪其终能脱出
古龙的蹊径,自成一家了。这是温氏写作艺术上的第四个特色。
  既然是武侠小说,总不免要有打斗场面,因此技击打斗的描述,成
为书中一个重要素材。所以当白羽自新文艺改写武侠小说时,由于本人
不精武术,凡打斗过程,必先咨询武术高手(前期为郑证因,后期顾问
是张玉峰),故书中打斗,既写实,又能超脱于写实,所以精采迭陈。
观此,便可知武术在武侠小说中的重要性了。在众多武侠小说作家中,
有部分人是精通技击的,大部分则是不精通技击的。精通武术而铺写得
精采的,有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人;精通武术而捕写得不精采的,有我
是山人、朱愚斋,甚至郑证因等人。不擅武术而打斗场面写得精采的,
有白羽、金庸、司马翎等人,白羽已见前所述,不赘。金庸则以学院派
的研究精神,潜心武术研究,既遍读武术各家各派著作,融汇贯通以出
之,故自《书剑恩仇录》以迄《鹿鼎记》,凡言及技击的,言必有据,
即其虚构的,亦合乎武术义法,较之精擅武技的郑证因更佳,确属难能
可贵。司马翎既不擅技击,亦罕阅读武术著作,但在其所撰各书中,凡
言及技击的,虽然陈义过高,非一般武术家所能企及的境界;但他所说
的,极多武术精义,凡欲技击更进一步的“武迷”,应参考他的说法。
这是天才锐思,而与理冥合,最为难得,但不能鼓励别的作家效法。不
擅武技而写得不好的作家则极多,在此不赘。题外话要提一提的是王度
庐,他不擅武术,在他所写的《宝剑金钗》、《剑气珠光》诸书中,主
角李慕白所施展的百战百胜的剑术,竟大多是剑术初步的“七星剑
法”,实属过分!至于温瑞安,幼年苦练日本空手道,继从他的父亲学
习福建少林拳术;青年在台湾,除在神州诗社当拳术教习,指导社员学
习外,更与各家各派武术高手交流技击心得。正因温氏精通武术,又能
以超现实浪漫的笔触处理其书中的打斗场面,所以既神奇精采,又不悻
乎拳理,足可上追上述各家而无愧色。最近两年来,温氏在香港搜购武
术气功书籍三百余册,方拟继民初武侠小说研究之后,探索武术气功真
谛;最近更和太极拳名家哈公(原名许国)、形意拳高手陈福深等人往
还,进而探索内家拳法精义。相信不久之后,他本身的技击和武术知识
将更精进,而在其新著作中,必有更精采的打斗场面出现,这是可以推
知的。此为温氏写作艺术的第五个特色。
  中国古代一本极重要的哲学典籍——《易经》,在说卦传中曾说:
“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而后
人以刚柔来论文张的风格,则始于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体性篇
有云:“才有庸隽,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熔裁、
定势两篇亦有论述),可见一斑,但以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鼎所言最
详尽,其说见《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系非书》,及文集卷四《海愚
诗钞序》。综合两文主旨,一是将不同的文张艺术风格分为阳刚、阴柔
两大类别,一是认为刚柔偏废虽难避免,但不能“有其一端而绝亡其
一”。文张风格和内容越相合,越相得益彰,因为文张技巧和风格,如
能适当使用,一定能增加内容的说服力,这是不喻而明的。将文张风格
仅分为两大类,自不免粗疏;但如就其大体而言,则言情小说,风格宜
阴柔;武侠小说,既以燕赵悲歌慷慨之士为主角,以豪快无伦的情事附
之,自以阳刚而略带阴柔的风格为宜。中国古今文家,偏于阴柔的居
多,偏于阳刚风格的较少。细观各武侠小说名家,文康《儿女英雄传》
的文字,最接近北京口语,就其文字写作技巧而论,即与《红楼梦》相
比较,亦无愧色!《三侠五义》作者、不肖生等,则近于朴茂;言语似
不重修饰,而洗尽铅华,天然丽质,亦自足珍;还珠楼主则文张曲雅温
润,秀自天成;白羽文笔凝炼,造句精妙,对白繁而不厌,确属难能。
但上述各家,大体风格偏于阴柔一派(惟还珠刚柔并济为例外),要表
达文张的壮美,便有所不足!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作家中,所见仅郑证
因、徐春羽等具阳刚之美,这未免是一个遗憾!温瑞安的出现,似可弥
补这个遗憾:他以有力的笔触、简洁精炼的对白、严谨的结构、出人意
表的情节、明快的节奏、电影转换镜头的多重角度表现事物人情的演进
技巧,共同烘托出雄伟的文张风格,恰当地加强了书中英雄人物的英雄
事迹。固然,内容极好,但阳刚风格无疑亦有很大的助力。而在写友
情、亲情、儿女柔。情时,又以细腻诗意之笔表现,刚中有柔,恰到好
处。这是温氏写作艺术的第六个特色。
  早期武侠小说作家,因受宋元平话、讲史及明清章回小说的影响,
往往注重“讲故事”,而于布局、结构、情节、高潮、人物性格方面未
能兼顾。以还珠搂主的伟大,在这方面都不能不为人话病。但自朱贞木
开始,已有改善。金庸对上述诸点,更臻达前人所未达的境界,甚至不
服金庸、自许在悬疑曲折上胜于金庸的古龙,就其总成就而言,亦达不
如金庸的自然合理,这是武侠小说的大进步。故自金庸之后,港台各
家,一则受西方小说技巧的薰陶,再则受金庸的指引,在布局结构方
面,大体都有了改进。温瑞安在这方面亦表现了他的胜人之处。可能他
年轻,受西方文学、新文学的影响较前辈为深(温氏亦为著名新诗人及
散文作家);亦可能其天性较偏重理性,或可能其所著者,除神州奇侠
系列外,都可单独成篇;写作时又往往一气呵成,很少逐日续写,所以
在布局、结构上,明显地觉得较之其他武侠小说作家更谨严和少败笔。
这固然是他时代和环境较前辈优越之处,但亦是由于温氏苦学和尽量发
挥这一长处,有以使然。这是温氏写作艺术的第七个特色。
  正因为温民武侠小说具备上述七大特色,所以能在众多武侠小说作
家中崛起,成为年轻一代的代表作家。而最难得的是,上述七大特色,
多具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将会因年龄阅历的增进而日趋完善。温瑞安今
年仅32岁,在未来20年中,正是作家创作为最旺盛、最有成就的阶
段,因此,如果温氏能继续写作下去,相信以他的精美作品,必能鼓舞
新一代的作家投身加入写作武侠小说的行列,武侠小说的第四次兴盛时
期将会在不久出现;而温氏亦将继不肖生、还珠楼主、金庸、古龙之
后,成为武侠第四次兴盛时期的宗匠,这是可以预言的。
  温瑞安先生的《逆水寒》一书,现在香港出版,仅以此作为序言。

一九八六年三月黄汉立序于香港

  -------------------------
  旧雨楼·至尊武侠 扫描校对
  [http://oldrain.126.com]

--
旧雨楼内容:至尊武侠、古钱品赏、游戏典当…… 
  http://oldrain.126.com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48.118]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