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
整理人: yerk(2000-07-12 11:30:14), 站内信件
|
从金庸小说看姑苏风物(五) 作者: 西门吹雪 (06/28/2000)
江南才子
曾经有朋友说金庸心里其实是不喜欢苏州的,理由是在他笔下苏州从没出过 一位大侠,而将慕容复安排在苏州更是金老先生不喜欢苏州的明证。我虽然觉得 这种观点并不合理,但又确实不知如何反驳。毕竟,金庸小说中苏州没有出过大 侠确是实情。那么,是我姑苏无人乎?
清初的某一天,长洲学者汪琬(字钝翁)宴客于府,席间谈论家乡土产,则 粤有象牙犀角,陕有狐裘毛皮,鲁有绢丝海错,鄂有优质木材,众人"侈举备陈, 以为欢笑",只汪琬无言。众揶揄道:"苏州自号天下名郡,钝翁先生苏州人,怎 不知苏州土产呢!"汪琬曰:"苏州土产极少,仅两样而已。"众忙问何物,琬曰:
"一是梨园子弟。"众抚掌称是,及问另一样为何,琬则笑而不答,众追问再 三,乃徐徐吐出两字:"状元"!众人于是"结舌而散"(清钮秀《觚续编》卷四) 。
由此看来,并非姑苏无人!
汪琬是苏州人,即便为家乡吹嘘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但遍观中国历史,"姑苏 文盛出状元"绝非虚传,说状元是苏州土产虽夸大了一些,但也不算如何过分。据 统计,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共出文状元596名;自宋至清近800年间,共出武 状元115名。其间,苏州(按现辖6县市计,历史上有吴县、长洲、元和、常熟、 昭文、昆山、新阳、吴江、震泽、太仓、镇洋)共出文状元45名,武状元5名。尤 其在清代自顺治三年至光绪三十一年前后260年间,全国共出文状元114名,其中 江苏49名,苏州一地就占了26名。在上述苏州状元中,有连中三元(解元、会元 、状元)的1人、连中两元(会、状元)的8人(中国历代"两元"只45名,三元14 名)。苏州地区多次蝉联状元,有的书香门第更是状元辈出,在苏州曾出过父子 状元、兄弟状元、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而长洲归氏 家族,自唐懿宗咸通十年至唐哀帝天佑二年短短36年间,一门即出状元5人(归仁 绍、归仁泽、归黯、归修、归系),人称"天下状元第一家",这在1300年的科举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盛事。
苏州出了如许多的状元,文风之盛冠绝天下,且历经千年而不变,因而在中 国人的印象中,苏州一向是一个"文弱"之地。记得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一文中 将苏州称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实在是非常的恰当。但是历史却总是最会开玩 笑的,苏州的状元们使人们忘记了苏州最初赖以扬名天下的恰恰是骠悍和擅战。
在历史上吴中曾经是一个民风强悍的地方,吴人好战、吴兵骁勇天下皆知, 因而才有了"吴钩"这样的利器,才有了争霸天下的吴王阖闾。吴中也曾是一个豪 侠之士辈出的地方,专诸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荆轲的"图穷匕现"不知是否多 少学了一些"鱼腹藏剑"之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苏州似乎突然记起名列孔子 门下七十二贤人中"十哲"之一的言偃还是常熟人,苏州也不应长久地被人视为南 蛮之地,于是一下变了性情,变成了一个民风淳朴的状元之乡。当然,"道启东南 "的言子一人并不足以改变和保持整个吴地的文化地位,其更深的原因,我觉得与 江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达是分不开的。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历来物产丰富,经 济发达,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加上社会安定,历来没有大 的兵祸,为苏州人创造了安心读书的良好环境;而社会的安定又吸引了大量外地 的士大夫、文人墨客寓居于此,其中不乏满腹经纶之士,能够带来先进的文化, 使得苏州最终成为人材的渊薮。
苏州历代名人辈出,人才济济,完全可以列一张长长的名单,其中有许多是 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当然,最熟的恐怕是唐伯虎。我常想,唐伯虎以区区一名 解元,便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那么状元们都到哪去了?唐伯虎一生际遇极 惨,由于牵连科场舞弊案而终生不得仕,不知他在怀才不遇之外有没有想过,中 国历史正是由于这样的阴差阳错而多了一位艺术家。而当状元们纷纷走马上任, 沉浮于官场时,唐伯虎正因为失去了从政的机会而能够充分挥洒他的人生,苏州 也因此拥有了号称"江南第一风流"的才子。唐伯虎晚年穷困潦倒,死后葬在城外 横塘。他的一生一点也不象"三笑"中活得那么潇洒自在,他自己的两句诗可能可 以大致让我们看到他真实的生活状况:"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这 就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风范。他的画可能有一天会失传,但这两句诗就足以 使他名传千古。在苏州出的名人中,我最崇敬的要算范仲淹了。并不因为他"碧云 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文彩,也不因为他使西夏士卒闻其名望风 而逃的军威。崇敬他只因为他曾为苏州选了一处风水宝地。据记载,范仲淹曾在 苏州城南买地造宅,有人悄悄告诉他说此地风水绝佳,建宅于此可保后代无忧, 生男当有状元之才。范仲淹听了之后认为,既然有这么好的地方,与其我一人独 占,不如让全城分享。于是他另寻宅址,让出了那块风水绝佳,可保状元之才的 地方,并于宋景佑二年(1035年)在该地创建了苏州府学(孔庙),并延请胡瑗 (字安定)为首席师,确立了因材施教的"安定教法"。不知是风水灵验,还是范 仲淹至诚所致,苏州府学的创建大开东南兴学之风,此后县学、书院、义塾、私 塾层出不穷,苏州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状元更是从未断过。风水先生的话终于 证明是正确的,苏州直到今天也还是全国教育水平极高的地区。多少年以来,凡 是有些文化的中国人都是念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 子长大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可是范文正公这么说了,也是这么 做的。苏州何幸,能够拥有如此人物。记得在苏州城外的天平山下有一座记念范 仲淹的"高义园",我不曾去过,但总觉得园中应当立一块大大的石碑,上面镌着 -"侠之大者"。
苏州出了如许多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文人武士,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 为什么就从没出过一位大侠呢?我觉得这并不是因为金庸不喜欢苏州,而正是出 于他对苏州的了解。毕竟苏州好勇尚武的时候太过遥远了,后世的苏州是一个儒 雅的城市,不适合也容不下一片刀光剑影。金庸先生可能也不想用刀剑之声去打 扰范仲淹所营造出的满城书声。将慕容复安排在苏州我认为只是不经意的一种巧 合。但在读完《天龙八部》之后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苏州安定祥和的生活方式 ,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钟灵毓秀的江南人物,与慕容复的行为和思想形成了一 种很大的反差,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地方都不能淡化他的所谓复国这念,那他真的 是无可救药了。
文章结束之前突然想起徐有贞曾在《苏州儒学兴修记》中写道:"吾苏也,郡 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苏州曾经是一个如此 让人自豪的城市。真心的希望今天的苏州人,幸运而又灵秀的苏州人,千万不要 让那些曾经让段誉如此痴迷的苏州风物湮没在现代化的都市中。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7.242.1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