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w(蝶之仙)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2:31:50), 站内信件
|
继续讨论孟子的《万章上》
还是前面讨论的那一段:
------------------------------------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恶,去声。夫,音扶。恝,苦八反。共,平声。长息,公明高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于父母,亦书辞,言呼父母而泣也。恝,无愁之貌。于我何哉,自责不知己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杨氏曰:“非孟子深知舜之心,不能为此言。盖舜惟恐不顺于父母,未尝自以为孝也;若自以为孝,则非孝矣。”
------------------------------------
这里想引出两种态度,一种是尽力,一种是尽心。
以尽力为目标的人,就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而以尽心为目标的人,就不会这样想,只要父母对我还有不满,只要我让父母不顺心的地方,总之是心里不踏实。
按照杨氏的书法说法:“若自以为孝,则非孝矣。”
尽力与尽心的区别,还可以再深入说一下。
再举《孟子》的例子:
------------------------------------
《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梁惠王就是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的人。
------------------------------------
《离娄下》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恶、好,皆去声。战国策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书曰:“禹拜昌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过不及之名。方,犹类也。立贤无方,惟贤则立之于位,不问其类也。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而,读为如,古字通用。民已安矣,而视之犹若有伤;道已至矣,而望之犹若未见。圣人之爱民深,而求道切如此。不自满足,终日干干之心也。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泄,狎也。迩者人所易狎而不泄,远者人所易忘而不忘,德之盛,仁之至也。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三王:禹也,汤也,文武也。四事,上四条之事也。时异势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则其理初不异矣。坐以待旦,急于行也。此承上章言舜,因历叙群圣以继之;而各举其一事,以见其忧勤惕厉之意。盖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程子曰:“孟子所称,各因其一事而言,非谓武王不能执中立贤,汤却泄迩忘远也。人谓各举其盛,亦非也,圣人亦无不盛。”
------------------------------------
这些就是能尽心的人。
什么是尽力呢?就是自己定下一个标准,达到了就认为自己可以问心无愧了。而什么是尽心呢?就是念兹在兹,无时或忘,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也就是相信事情一定能够做得好一些,更好一些。
再举一些现代的例子,一个医生,开刀后病人死了。他出来之后,很惋惜的对病人家属说:“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回家以后就可以安然入睡了。但是如果他久久不能释怀,回家以后,不断的一想再想,我有没有哪里没有做得更好,有没有可能把人救活,有没有能够改进的地方。这样的医生才有可能成为良医。这样的医生,才是尽心的医生。
从管理学来说,现在很流行讨论通用电器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但是这样的目标对人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员工不但尽力,而且要尽心,才有可能不断的提高生产、管理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进步。所以现在中国的种种流行的管理潮流,往往成为形式,就是因为很少有人尽力,更不要说尽心了。
尽力与尽心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尽心的人活得累得多,但是也有价值得多。而号称自己已经尽力了的人,往往有可能只是托词,只是自我放任,只是敷衍塞责。也只有这个国家,愿意尽心的人多起来,国家才能真正的有希望。想说的话很多,就不展开了。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