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evin_Chen.pbbs@bbs.()
整理人: danielf(1998-06-19 03:49:02), 站内信件
|
[14]{ (杨过)向耶律晋道:“我们两个,想投靠大人,做你的侍从。”耶律晋一 惊,忙道:“杨英雄说笑话了,有何嘱咐,请说便是。”杨过道:“我不说笑话, 当真是要做大人的侍从。”耶律晋心想:“原来这二人想做官,图个出身。”不由 得架子登时大了起来,咳嗽一声,正色道:“嗯,学了一身武艺卖于帝皇家,那才 识正途啊。”杨过笑道:“这个你又想错了。我们有个极厉害的仇家对头,一路在 后追赶,咱俩打她不过,想装成你的侍从,暂时躲她一躲。”耶律晋好生失望,一 张板了起来的脸重又放松,赔笑道:“想两位这等武功,区区仇家,何足道哉。若 是他们人多势众,下官召集兵勇,将他们拿来听凭处置便是。”(《神雕侠侣》) 耶律晋是蒙古丞相耶律楚材的儿子,此番是南下河南就任,没想到路上遇到杨 过,被杨过戏弄一番之后,让杨过的武功给镇住了。 杨过何陆无双此时正被李莫愁追杀,想混到官兵队伍中,躲过李的耳目,于是 出现了这一段对话。 开始耶律晋以为这两个人有求于己,马上将官老爷的架子拿捏起来,官腔还没 没打完,杨过就把真正目的讲了出来,耶律晋一怔,刚刚拿起来的架子登时掉到地 上,摔个粉碎,重新又把笑脸贴回脸上。这个小场景实在是太细微不过了,但金庸 轻轻的几句话,耶律晋那前倨后恭的变色龙模样,一下就跳了出来,生动极了。金 庸对官府中人的讽刺,向来是不留情的,象这种在故事叙述中顺笔提及的春秋笔法, 在金庸作品中比比皆是。 中国人素来很讨厌这种风吹两边倒的墙上芦苇。对这种势利小人最早的记载始 于《旧中国策.秦策一》,苏秦到秦国游说他连横的外交政策,可秦王不听,他盘 缠用完了,衣服也破了,回到家里,妻子对他视而不见,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 不理他,苏秦羞愧难言,发愤读书,一年以后,又以合纵的策略去游说东方各国, 被赵国封为相,在去游说楚国的途中,路过故乡洛阳,父母张罗设宴,迎出三十里, 妻子侧目而视,嫂子则伏在地上磕头道歉,苏秦问嫂子何至于此,嫂子说:“因为 叔叔现在又有钱,又有地位。” 这个故事,中国人百讲不厌,就因为读来觉得扬眉吐气,有快感。金庸这段话, 让当官的出丑,老百姓扬眉,读来也有这种感觉,很合中国民间口味。
--
Kevin
kankan -- * Origin: NJU PowerBBS <bbs.nju.edu.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