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读《孟子》有感(1)

主题:读《孟子》有感(1)
发信人: zbw(蝶之仙)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2:31:50), 站内信件
先抄:《孟子集注》之《万章上》如下: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号,平声。舜往于田,耕历山时也。仁覆闵下,谓之旻天。号泣于旻天,呼天而泣也。事见虞书大禹谟篇。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恶,去声。夫,音扶。恝,苦八反。共,平声。长息,公明高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于父母,亦书辞,言呼父母而泣也。恝,无愁之貌。于我何哉,自责不知己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杨氏曰:“非孟子深知舜之心,不能为此言。盖舜惟恐不顺于父母,未尝自以为孝也;若自以为孝,则非孝矣。”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为,去声。帝,尧也。史记云:“二女妻之,以观其内;九男事之,以观其外。”又言:“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天下之士就之也。胥,相视也。迁之,移以与之也。如穷人之无所归,言其怨慕迫切之甚也。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推舜之心如此,以解上文之意。极天下之欲,不足以解忧;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真知舜之心哉!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少、好,皆去声。言常人之情,因物有迁,惟圣人为能不失其本心也。艾,美好也。楚辞、战国策所谓幼艾,义与此同。不得,失意也。热中,躁急心热也。言五十者,舜摄政时年五十也。五十而慕,则其终身慕可知矣。此章言舜不以得众人之所欲为己乐,而以不顺乎亲之心为己忧。非圣人之尽性,其孰能之?

1、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怨慕”的含义。
我看到的《白话四书》是这样解释的:
怨:怨恨
慕:依恋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有问题。

2、怨可以理解为抱怨、埋怨,但是不一定恨。
怨与恨的区别在于,怨主要是对一件事情,而恨则上升到对人。

3、慕也不能理解为依恋,而应该理解为某人的喜怒哀乐以另一事物为转移。人生在世,万事关心,但是每个人有自己关心的重点。

人可能慕各种各样的人或事物,将父母放在第一位的,自然是大孝。
如果将孝理解为对父母的依恋,自然就偏了。

4、按照儒家的说法,修齐治平是循序渐进的,有点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低级目标无法实现,就不可能实现更高一级的目标。但是这样的阶梯不能绝对。否则舜就不可能在父母尚未顺心时治国平天下。因此可以认为舜也认同这样的序列因而埋怨自己,也可以认为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为自己不能在每一个方面都拿满分而埋怨自己。从慕的角度来说,并不能认为父母在舜的心目中是第一位的,只是人始终注意自己最痛的地方罢了。但是孟子却推出了“大孝终生慕父母”的说法。这样为舜开脱,终于搞出了一个很偏颇的论点。孟子好辩,由此可见。

__________
以后可能接着写下去,看情况吧。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