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已关闭版区>>● 探索无止境>>军事天地>>美国人眼中的三场战争(好文)

主题:美国人眼中的三场战争(好文)
发信人: fuxitong(浪子)
整理人: leonard_soup(2002-07-05 13:32:07), 站内信件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 
国对外用兵规模最大的3场战争。朝鲜战争持续3年,用兵44万,美国 
官方统计美军死亡、失踪54246人;越南战争持续14年,用兵55万,美 
军死亡、失踪58209人;海湾战争用兵44万,43天解决战斗,美军阵亡 
146人。3场用兵规模相近的战争,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当代军人从未目睹过的战争。拥有 
5000辆主战坦克、5000辆步兵战斗车、3000门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 
760架作战飞机的伊拉克百万大军,经过5个月全面封锁、38天空中突 
袭、100小时地面战斗,顷刻土崩瓦解。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又如此迅 
速地崩溃,战争的双方都没有想到。 

  普遍的结论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正在改变传统的作战方法。 
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作战样式和战争结局。还有 
更进一步的说法:今后的战争,都将以海湾战争的模式进行。 

  最先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结论面前清醒过来的,似乎还是美国 
人自己。 

  1992年4月,关于海湾战争的最后报告——《海湾战争》公开发表。 

  9个月的时间里,报告做了不少改动。改动最大的,就是关于高技 
术武器的作用。初步报告中那些过分夸大的不实之辞,在最后报告中 
被逐一纠正。 

  最后报告特别指出:精确制导武器不是突然出现的尤物。巡航导 
弹7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F一117隐形战斗机80年代初就已制成。海 
湾战争也不是头一次运用这种武器的战争。精确制导武器初露端倪是 
在50年代初的朝鲜战场。 

  60年代的越南战争,精确制导武器使用更加广泛。1965年,“百 
舌鸟”式反雷达导弹投入使用,使越南北方的防空雷达和炮瞄雷达遭 
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各类高技术传感器也在越南战争中投入使用。 

  为扼断越南人民军的交通线,从1969年11月到1970年4月,美国空 
军每天出动300—400架次,集中轰炸老挝境内的“胡志明小道”。一 
种叫做“白房子”的远距离传感系统投入使用。整个胡志明小道区域 
内都撒下了这种被形容为“陆上声纳浮标”的东西。这种罐头盒状的 
传感器能探测到周围车辆行驶所引起的振动,然后用无线电发出信号。 
在空中飞行的AC-130E电子侦察机接收到信号后,立即计算出车辆的 
准确位置,然后引导武器系统进行攻击。这些传感器曾使越南人民军 
损失巨大。每往前方运送1吨物资,就含有5吨物资损失的代价。 

  美军在越南战场拥有的技术优势如此之大,以致“把越南炸回石 
器时代”的喧嚣反复出现于政府和军方的宣传之中。 

  然而,美国人却被打败了。 

  另一场武器系统差别更大的战争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50年爆 
发的朝鲜战争。 

  1950年的朝鲜战场,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而中国人民志愿 
军最初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美陆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有 
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还可以得到非师属炮兵同类口径和更大口径火 
炮的支援;当时志愿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门山炮。 
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无线电通信可以一直到达排和班; 
而我军入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才使入朝部队每个军的电台达到数 
十部,勉强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联络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军号、 
哨子及少量的信号弹等。 

  空中力量则更无法相比。美军空军在朝鲜拥有1100架作战飞机。 
志愿军当时别说作战飞机,连防空武器都极端缺乏。面对美军1100架 
作战飞机,入朝作战之初志愿军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日制75毫米高 
炮,还有12门留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 

  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奋战,硬把美国人打回 
到谈判桌前。 

  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这3场战争中,恰恰是美军与对 
手的武器水平差距最小的第3场战争,被宣扬为高技术武器起到决定性 
作用,美国人该怎么从这个谜团中走出来呢? 

  正是为了诠释这个谜团,才有了前面说到的那个“最后报告”。 
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在报告中列举了美军致胜的数个“得益于”:得益 
于对方的孤立、得益于盟国的支援、得益于独特的沙漠环境、得益于 
战争发生时间、得益于长时间的战前准备。其中,没有一条提到得益 
于高技术兵器。 

  高技术兵器赢得海湾战争的论点,在美国也不攻自破。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美国人在海湾取得空前胜利的呢?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已似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 
能否纵横捭阖、游刃其中,对现代领导人的能力与见识都是重大考验。 

  萨达姆说要让海湾变成第二个越南。他却不了解越南之所以成为 
越南的那些外部条件。 

  越南背后是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惜重大民族 
牺牲,先后向越南派出共30万人的防空、工程、铁道和后勤保障部队, 
并从武器、弹药到粮食、被服等提供了巨额无偿援助。在战争的严重 
时刻,中国政府严正声明: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广 
阔后方,7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盾。 

  在这种国际环境中进行战争的美国,不得不对自己的行动加以限 
制。1964年8月到1973年1月历时8年对北越的空袭,千炸万炸,却不进 
入距中越边界40公里内的“轰炸禁区”。约翰逊总统自嘲道,“没有 
我的命令,他们连一所厕所也不敢轰炸”。 

  当我们从全局通视这场战争的时候,谁还能够说越南战争的胜利 
仅仅是越南的胜利? 

  朝鲜战争同样如此。 

  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又是怎样营造自己的战略地理环境的呢? 

  萨达姆第一个就抛开了原来的主要支持者和武器提供者苏联。他 
的行为使达成反对他的国际共识变得轻而易举。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 
研究中心评价说,“如果莫斯科支持伊拉克,美国的选择自由将受到 
严重制约”;“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其重要意义怎么估计都不 
过分”。国防部长切尼说:“伊拉克在政治上十分孤立,联军的空袭 
作战不会引起邻近大国的干预,而美国在其他地区作战往往要考虑这 
一问题。” 

  伊拉克与大国关系如此,与邻国的关系更糟。 

  北面的土耳其切断了伊拉克的输油管,允许联军利用土耳其的机 
场和基地攻击伊拉克。东面的伊朗与伊拉克打了8年战争,交恶更深。 
战争期间所有伊拉克飞往伊朗避难的飞机和飞行员都被悉数扣留,战 
后也不归还。西面的叙利亚长期以来也是对手,它派出一个装甲师参 
加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进攻伊拉克。南面的两个邻国,伊拉克侵略了科 
威特,沙特阿拉伯则邀请美军大规模进驻,成为联军攻打伊拉克最大 
的前进基地。 

  这就是伊拉克的地缘政治环境。既无大国支持,又与邻为壑,只 
剩下“四面楚歌”四个字。如此环境中奢谈把海湾变成第二个越南, 
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在海湾战场大打出手的美国,则再也不存在朝鲜 
战场上的38度线和越南战场上的17度线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