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以年代划分)>>明代文学>>关于《三国》>>论赵云>>论赵云(五)

主题:论赵云(五)
发信人: goldking()
整理人: fslts2(2003-11-14 23:50:51), 站内信件
                     论赵云(五)             
                 沈伯俊
    今天的读者当然不会同意罗贯中的这一看法,但却不能不
承认这正是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作家实际存在的观点。再结合上
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是要把关羽作为更
高层次的理想人物来塑造,而不是认为赵云比关羽更符合他的
理想。那么,为什么广大读者对赵云的印象比对关,张的印象
更好一些呢?
    首先,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
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
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
这不仅由于《演义》中的赵云处处带有历史人物赵云的影子;
也不仅由于罗贯中生动地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那个既
是干戈扰攘,生灵涂炭,九州板荡,又是"时多英雄,武勇智
术,瑰玮动人"〔34〕的历史时期,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
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的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即以前面提到
的血战长阪坡而言,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
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
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他累赘碍手碍
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何战了十几回合便夺路而
走之外,其他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
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服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
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
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
    令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
物形象。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以前,小说史上还不曾出
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之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
中的功劳。在《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
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象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
精细,谦虚谨慎的形象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他名
将有什么雷同之处。在《演义》的巨大成就影响下,历史小说
创作有如雨后春笋,蔚为大观。在这些作品中,英武超群,智
勇双全的常胜将军不乏其人,其中也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但
是,他们都不可能同赵云的形象混同起来,更不可能取代赵云
的形象。这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证明,在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
象的画廊中,赵云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形象。黑格尔曾指出: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35〕
罗贯中在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时,再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创造
能力。
    不过真实性与独创性的结合,只能说明赵云形象为什么具
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还不能说明为
什么读者喜爱赵云甚于喜爱关羽,张飞。在这里,更重要的原
因乃是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
    应当指出,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到清末的五百余年
中,读者对赵云的印象并不超过对关,张的印象。因为罗贯中
从"歌颂忠义"的道德标准出发,主观上想把关,张(特别是
关羽)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完美;明,清两代的大多数读者
囿于传统的"忠义"观念,其审美标准与罗贯中大体一致。如
明代赵璞《次何州判韵》诗写到:
      神器将为诈力移,英雄奋起共维持。
      许身刘氏坚惟一,报效曹公示不欺。
      敌破襄樊肝胆落,名垂竹帛壮心知。
      古来不没称忠义,吊客常过荐酒卮。
明代侯居震《谒解庙次宋侍御韵》诗尾联也写到:
      试看当时同事者,惟君生气满中原。
  清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则云:"历稽载箱,名将如云,而
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由此
可见,那时的人们是把关羽看得比赵云更高的。
    到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除了在某些方面保持其稳定性以外,
又会在某些方面产生明显的变异性。因此,今天的广大读者
虽然也爱读《三国演义》,但他们对书中许多人物和事件的评
价却与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有出入,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拿对
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
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
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
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
无理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
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
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可鄙而又可恶,而决不会象
罗贯中那样称赞他"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也不会象
毛宗岗那样歌颂他"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一句话,在
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已经大大地降低了。相比之
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
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
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
    当然,按照艺术典型的标准来看,《演义》中的赵云还
不是充分个性化的,不及关羽形象那样丰富与深刻。但是,
广大的一般读者却不管这些,仍然把赵云列为仅次于诸葛亮
的最受喜爱的人物。--艺术的法则就是这样奇妙!

注:
    〔3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六:《玉泉山关
公显圣》则。
    〔33〕同上书卷二十《孔明再上出师表》则。
    〔3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5〕《美学》第一卷,第357页。


--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欢迎你访问古典小说区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7.201.18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