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oldking()
整理人: fslts2(2003-11-14 23:50:35), 站内信件
|
论赵云 (二)
沈伯俊
杰出的历史小说大师罗贯中,在精心结撰《三国志通俗演义》
时,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相结合,笔酣墨
饱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
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
形象。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对
于厮杀疆场的武将来说,这毕竟是美中不足之处。罗贯中为了把自
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象
力,使《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
《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公孙
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
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
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忽见"草
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
文丑五六十回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
少年也不赶去。"这时,死里逃生的公孙瓒才定下神来打量自己的救
命恩人,只见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
凛凛。"〔11〕赵云的这个"亮相",一下子就表现出一个盖世英雄的
神勇和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乃
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其实,这主要出自罗贯中的生花妙笔。
《三国志·赵云传》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
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寥寥
数语,平淡无奇。根据这一记载,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
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
中却通过虚构,生发和渲染,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
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糜竺,找到糜夫人,接过阿斗
(历史上的糜夫人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已经去世,自然不可能逃难到
长阪坡,更不可能将阿斗带在身边),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
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
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
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12〕,好一场舍死亡生的厮杀呵!写到这里,
罗贯中情不自禁地以"史官"之诗赞美道: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是的,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象犹如一尊大理石雕像,
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
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不仅在当时危震天下,而且在后世名垂千古!
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是有分寸,有全局观念的,他从来
不盲目地扬此抑彼,从来不说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
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又是具有鲜明倾向性的,他巧妙地采用多种
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分的表现,因而产
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
一是对比。当吕布被曹军围困在下邳城的时候,为了向袁术求救,
吕布不得不将许配给袁术之子的女儿送去。他"将女以绵缠身,用甲包
裹···负女于背上",企图突围。但在对方的堵截下,"吕布虽勇,
终是缚一女在背上,只恐伤着,不敢来突重围。"结果"只得回下邳",
〔13〕再看赵云的"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拼
命冲杀,何者勇敢,何者怯懦,对比多么鲜明!
二是烘托。《演义》一再通过敌,我,友三方的反应,来侧面描
写赵云的英勇无敌。对曹军来说,赵云的名字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量。
在汉水之战中,黄忠被曹军团团包围,赵云前去接应。他接连刺死曹
将焦炳,慕容烈,"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军勇将
张合,徐晃也"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当曹操得知后,惊呼:"昔日当
阳长阪英雄尚在!""急传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14〕在东
吴方面,赵云的威名也是妇孺皆知。当诸葛亮借得东风,由赵云接回
夏口之时,周瑜派徐盛,丁奉分水,陆两路追赶。赵云一箭射断徐盛
船上的拽篷索,"岸上丁奉慌唤徐盛船近岸,言曰:'······赵
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阪时否?吾等只消回话便了。'"〔
15〕在刘备甘露寺相亲时,吴国太听说立于刘备身边的是赵云,便问
:"莫非当阳长阪抱阿斗者乎?"并盛赞:"真将军也!"〔16〕而在刘
备集团中,赵云更是受人钦佩。以勇武闻名的马超初降刘备时,适逢
刘璋部下刘睃,马汉来攻,赵云引军退敌,"玄德在城中管待马超吃酒
,未曾安席,子龙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17
〕这些侧面之笔,以少胜多,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历史
上赵云的优秀品格,在《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
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
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18〕,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
劝阻刘备将有名田宅分赐诸官〔19〕,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2
0〕,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
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21〕,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
不与黄忠争功〔22〕,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
等等,都是于史有据,罗贯中略加点染铺叙的,这里不多论列。这里要
强调一点: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
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未见突出,罗贯中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艺术
创造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别
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
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
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23〕。
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
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
遂引军投新野而归"〔24〕。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
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25〕。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
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
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
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
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象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象张
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一次地圆满完成任
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
《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的人物。
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历史上的
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首次北伐。
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赵)云与邓芝往拒,
而身攻歧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
退,贬为镇军将军"〔26〕。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
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前锋,
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
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
第二天再次与魏兵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刺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
德〔27〕。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
是虚构赵云刺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28〕。三
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
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
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
魏军面前,刺死其先锋苏喁;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
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
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29〕。五是
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
德。今果如此,言赵云从来不象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象张飞那样鲁
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
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演义》的武
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的人物。
-- 醉卧沙场君莫笑 自古征战几人回
欢迎你访问古典小说区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7.20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