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iang-1973(纤语凝)
整理人: yerk(2002-07-09 11:18:20), 站内信件
|
一位在国外发展得很有成就的老友带孩子回国探亲,规定15岁的儿子外出游玩时只能坐公交车,不能坐出租车,国内的亲友很不理解,都以为原来一直出手大方的朋友到美国跑了一趟就成了葛朗台了。于是有着多年西方生活经历的朋友感慨地说:“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许多方面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在西方,一般都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父母财产的多少跟孩子是没什么关系的,不论父母多么有钱,孩子到了十八岁就出门独自寻找生存之路。所以,当你看到一些富家子弟穿着牛仔裤在外打工赚学费,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人家就是那样的行为方式”。
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教育差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西方家庭中再富不能富孩子;而在东方家庭中往往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东方家庭懂得花巨资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学校,以便让他们学到最先进的知识,却很少蚂蚁得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尤其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这种教育上的异化更加强烈。
于是,在肯德基餐厅,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不很富裕的父母带毒害孩子就餐时,往往会给孩子买一整大意了新出炉的套餐,而自己只喝一杯可乐或干脆什么也不吃,坐在一旁看着孩子吃。在学校,那些穿着名牌球鞋的学生的父母可能自己连水果都不舍得吃,而那些孩子甚至在结婚以后都不忘尽可能向父母要一些金钱和精力方面的赞助。这种过分的溺爱的教育方式培养了长不大的一代,他们懦弱、自私、缺少责任感,以自己为中心,自自己就自己的圆心和半径。
给孩子充足的吃和穿,这是连母鸡也会的本能,一个知性的父母不仅要提供孩子基本的生活和最好的教育,还应该帮助孩子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最近,我看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我在美国当BABY教师》,作者原为上海大学教师,赴美国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幼儿教,她用东方人的眼光看西方的教育,很发人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