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ylzt()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9:47:51), 站内信件
|
红楼是很好的小说我想就三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应该高屋建瓴地在思想上有个认识高度。即《红楼梦》一书中的薄命女子
(当然不包括王善保家的、秦显家的等一干已嫁人的婆子们)都是可歌可泣的,
她们属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是总纲,是书中最关键处。这
不单指的象晴雯、芳官、司棋这类性格鲜明的人物,当然象薛宝钗、林黛玉这样
具有复杂性格的才情女子就更应该在内。
第二,应该着重了解薛宝钗本人的出身背景。她家本是“皇商”,更由于自身是
大家闺秀,并“小才微善”而进京侍选。这样的身份和背景使她天生具有贵族气
质,不可避免具有优越感,所以说话、行事、做派,举手投足都显得“贵乎大气
”,不容有失仪之处。然而就是这种气质使她在贾家中的三代同辈中鹤立鸡群,
因而受到多方赞扬是很正常的。当然,从另一方面,造成了她鲜有象黛玉那样“
眼哭得象桃一样”的性格激情显现。凡事都从体面着想,从大处着手。关于“宝
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恐怕也正是基于此点出发,倒不是象大多数网友所说的那样
。这也就是书中细节处,描写的为什么王熙风有意无意地总感到管家地位的危机
感的原因。
第三,应该看到薛宝钗对贾宝玉的真挚感情。细心的朋友对“羞笼红麝串”和她
在“宝玉挨打”后坐在榻边缝补那两段细腻醉人的描写吧。曹公从来不用虚笔,
每每于无意间“间色皴染”,而此二处正是传情的具体描写。宝玉不光是在黛玉
那里说过做和尚的话,在宝钗面前同样说过,虽然被黛玉促狭戏语,但实际上在
宝玉心目中,这两人孰轻孰重呢?关于宝玉不满宝钗论及仕途经济的地方,我想
这于感情应该扯不上关系。这类描写的用意应该在于刻画突出宝玉本人。在后面
的佚失部分,虽然宝玉心中念念不忘黛玉,甚至刻骨铭心,但他对宝钗的感情也
算是真挚的。
我们很多朋友在看红时,总愿意先入为主,这想法我也常常有。而且时常围绕在
心头挥之不去,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眷属,结局永远是美好的,完美无缺的。
但正如逍遥游朋友所说,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甜蜜和幸福,而更多的则是苦
涩和悲伤。那么,我们也不妨把这种美好的希望留给未来,留给明天,记述真实
,记述感想,让更多的后面的人能够体会我们的酸、甜、苦、涩。那样是我们的
一种幸福!
-- 纵使夕阳沉没了
还有满月如轮或新月如钩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7.134.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