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imaqingshan(司马青衫)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2:18:06), 站内信件
|
作者: *陌上花开* 发表日期: 2002-07-01 09:56:14 返回《飞鸟与鱼的传说》 快速返回
我要问的是:谁才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传统的答案是:林黛玉。这似乎亦是标准答案。
可怜她不过一株草儿,惹了情事,遂折堕凡间,凡人对伊,本只当惜爱,何苦强求?
你几曾见过这世间的芳草读得懂人间的定律?
你可会要求这连天翠色懂得去适应红尘的翻滚?
然而林黛玉到底是恣意纵情过的,薛宝钗却没有过,所有生命当中的欢舞,光亮,她从未释放过。
那时还小,电视版红楼梦正积极筹划,有一篇报导谈十二钗衣饰造型,说是林黛玉大多为淡青,湖水蓝,银灰色,以衬托其清雅,而薛宝钗则以杏黄,粉红,等等为主色,以表现她的一团富贵。
那是以林黛玉为唯一美的权威的年代,我们一群黄毛丫头见了都很快乐。
可是后来渐渐觉得大有问题。
先是居所,潇湘的一院竹影比之蘅芜的幽草盈园,谁更清雅呢?
然后是分赠珠花那场,林黛玉问明并非旁人挑剩的,遂挑了两朵,可是薛宝钗,薛姨妈曾道:这孩子,自幼便不喜欢花儿朵儿的。单以富贵而论,你可曾见过摒弃了花团锦簇的富贵?
还有一个很无赖的例证:林黛玉的病日日是同着老太太受用的燕窝等等来养着的,薛宝钗不过吃点冷香丸罢了,似乎在生理上,薛宝钗更不食人间烟火。
呵,原来这人不过是容颜富贵华美,心性倒一向是清淡得很。
抛开躯壳,看看灵魂上的牺牲罢。
据鲁迅先生的理论,谁更阿Q,谁便是最值施以同情的牺牲品。
林黛玉读西厢那一场,薛宝钗以己及人地劝道:这些书,从前也偷偷读过的,不过后来就知道原是看不得的。
为什么是看不得的呢?既然曾经是那样欢喜而神秘地沉醉过?
答案是:整个社会的教育使曾是如此清淡的一个女子的头脑产生了分裂--她真实的脸孔是幽清避世的,然而社会告诉她,在这人人辛勤卑微如蚁的朝代,谁会纵容你去作浊世幽兰呢?!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齐齐逼到眼前,要继续坚持灵魂上的镜里朱颜秀,似乎是不可能的。
薛宝钗正是因为心性太清明,早早看出社会的趋于大同,所以她很快做出决定:归顺文化传统。放弃自己真实的脸孔,去做人们喜欢的,去做人们赞赏的,去做人们容许的。
社会的传统从来都是一致的,那即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薛宝钗不幸已有了才,唯一的办法便是掩盖与否定。她否定得这样彻底,以至于她从骨子里认为读过西厢牡丹是羞于启齿的。
单只是这样倒也罢了,然而社会对你还另有要求--无才,但决不容许你做傻大姐。生而为人,便一定得汲汲营营。薛宝钗所面临的状况是:曾经的“丰年好大雪”,如今的寄居人下,兼之兄长不争气,薛宝钗唯有幼女代父,肩负起家族重任,心性上曾经再怎么清淡过也只能当它是镜花水月。
这才是薛宝钗的无上悲哀--既要无才,又要经营。
心性上的脸孔与社会要求的脸孔的距离已经愈来愈大,薛宝钗的头脑中的分裂变得如此不可愈合,渐渐地,她彻底与社会大同,也就不以分裂为分裂了。
至此,我们现今认可的那个封建礼教卫道士形象的薛宝钗完全诞生。
可是我们称心了吗?这样一个不以麻痹为麻痹,不以牺牲为牺牲,甚至自己亦不知不觉去牺牲旁人的女子,她的生命之中,从未曾有过爱,有过欢笑,你教她如何去释放光与热,去拯救那些在封建礼教下牺牲的女子?她自己是早早拿了她的生命做了祭品了。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结局其实是一样的啊,但是前者懂得反抗,而后者竟从不知反抗的存在,那么,谁,是最终的牺牲品呢?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司马青衫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