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教育·文化 ☆>>文学>>论庄周之生死观

主题:论庄周之生死观
发信人: firedream()
整理人: dannylu(2000-03-22 16:14:14), 站内信件
论庄周之生死观    
前言
三国演义里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回观历史,历朝历代皆乱
多于治。政局动荡,天下不安之时,儒家思想便失去了市场,取而代之的便是虚
无缥缈的道家思想。从魏晋交替之际儒学的没落及浪漫主义与老庄的复活便可看
出这一点。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的社会之中,要保全自己尚且不易,又谈何建功
立业呢?所以,庄周为人们设计的处世之道,做明哲保身计,实在是非常高明的
,恐千古无出其右者。
庄子的思想与李耳有着密切之关系,老子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宇宙万物,盛衰之
理,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认为应该无为而治天下;庄子则主张清净无为
以养生全年。另外,庄周对事物还提出了相对而统一的观点,比后来的辨证学早
了近两千年。他以为: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都有好有坏,即“彼亦一是非,此
亦一是非”,他否认完美而客观地去分析人物。这比诸后人以“好”“坏”二字
评价事物可要高明不少了。
庄子对自己生活的年代是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他痛恨并揭露并控诉那个“窃钩者
诛,窃国者侯”社会而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如下记载:

  楚威王闻庄 周贤,便使使厚币 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  
曰:千金,重利; 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
文绣,以入太庙,胆寒是之  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听   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另外,《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是先秦诸子中无人能及的。其多用寓言,善打比
方,使意更明白清晰。若孔老韩孟之辈,重思想而轻文华,其文读来如嚼蜡,无
趣极矣。
二  浮生若梦论
《齐物论》曰:“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
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不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
”历代文人墨客将人生视为梦境者不在少数,李太白曾发出过“浮生若梦,为欢
几何”的感叹,佛家也有:”来来去去皆是梦,梦醒方知万事空“之说。这几家
之中,庄周可谓是“浮生若梦论”的祖宗。这种说法直至千百年后仍有其生命力
。有人以为既然浮生为梦,就大可以混混而过,空度一生,没有必要很费劲地学
习、工作,那样实在累得慌。这样的思想完全是曲解!庄周全不是这么以为的。
庄子认为人生如梦基本是针对死亡而提出的,人生如一场梦,那么生与死的界限
便不那么明显。庄周很洒脱地将死看做是做梦一样,还可以“化为蝴蝶”,将黑
暗恐怖的死亡完全化为了光明美好的事物。他提出这中说法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死
亡的恐惧,而没有像佛家耶酥那样造出一个天国来蛊惑自己,欺骗愚众。“生不
足喜,死不足悲”“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胸襟,真万古
之人不及也!
三 庄周梦蝶
在每个人眼里,死都是一件可怖的事情,而庄子却不以为然。《齐物论》篇结尾
有一个美好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染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
蘧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在庄子看来,死无非是一种幻灭。“崤然而来,崤然而去”而已。我们从大地上
来,又回到泥土中去,如此往复,实在是不值得悲哀的。非但没有悲哀,像庄周
这样化做蝴蝶,栩栩然而非,其实是何等的快乐!李太白等人所谓的“浮生若梦
”多少都带点伤感的色彩,所以李白虽终日饮酒换来的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庄周就非如此,他梦做蝴蝶,无忧无虑,飞舞于花丛之间——这完全是一个美
梦!
四 死乃天命,不足悲也
人生下来,就注定着要死。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太史公曰:“人皆有一死
,或轻与鸿毛,或重于泰山。”既然死无可避免,所以我们要用旷达的心胸来迎
接它。
老子死后,有人去吊唁他。秦失见少年老人都大哭不止,感叹道:“刚才我进去
的时候,看见老人在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少年在哭他,如同在哭自己的母
亲。老少都哭得这样悲伤,这是逃避自然违背实情。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来,
正该去时,顺理而死。安心适时顺应变化,顺从自然,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
事情!”
飘然而来,翩然而去。对待死亡要坦然处之,甚至要感到高兴。因为生并非总是
超越死亡的。即一位诗人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鲁迅先生也说过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他就真正死掉了。”有意义的死亡远胜无意义的
生存。形寸而心死,则与冢中枯骨无异矣。所以说,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绝对不
是意见可悲的事。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五 养生论
一个人不怕死,却不能说他喜欢死。死亡是天赋的,不可避免。而喜欢死亡却似
乎是非缺经少脉,头脑发热者不干的。庄子对死毫无忌惮,而又十分珍惜自己的
生命。所以他的文章中无不包括着养生全年的思想,甚至还写有一篇专门的《养
生主》以谈自己的养生之道。
或要以为养生全年与“死不足惧”是相抵触的了。其实不然,不惧死是对自然和
物观规律的尊重而养生以过完天赋的寿命同样是为不“遁天倍情”故两者的本质
其实是相同的。庄子的头脑并不发热。他所谓的养生并非要养到若彭祖活八百岁
而只要使自己天赋的寿命不受或尽量少受损伤即可。《养生主》里说:“缘督以
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全生,尽年就是养生的全
部目的,乃明确而毫无奢求的。至于养生的方法,庄子引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他以为应该圆滑处世,游刃有余方可达到养生全年之目的。这种说法显然是消
极的,不科学的。切牛时避开骨头确可以节功省力,但现实中若避开矛盾则矛盾
永远无法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学会尊重客观规律事实
的道理,这里是另有一番意义的。
后来这一思想的继承者就是魏晋的一些名士。他们厌世但不厌生,所以对自己的
性命都还是很看中的。嵇康曾经写过一篇《养生论》,向秀看见了,便写《难养
生论》以反驳,嵇康又写《答难养生论》。从他们激烈的争论中不难看出养生全
年的思想在后世确实是有生命力的。以上与本题主角无关,顺便带及而已。
六 结论
曾有人以一则比方来总结庄周的思想:
  两个人在一边比高矮,其中一个比对方矮半个头却不肯承认,于是去找庄子
。庄子    说:我从艾菲尔铁塔上看下来你们实在是一样高呀!
这就是他齐物的思想。生死在他眼里也已经同化了,两者可以划上等号。以现在
人的眼光看来: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本来就是两件事,怎可以划上等号!庄子
的思想总给人以玄奥的感觉(比老子还好一些)意思不很好理解。他站在一个很
高的角度洞察人间的苦痛,世态的炎凉,并做出深刻的解答。这对现代人过热的
头脑多少是有点启发的。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思想有否随物质一同进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人们永无止尽的贪欲,财也好,生也好。庄子的思想可谓是一剂清新剂,让
我们恢复清新,回复本来。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29.128.4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