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ywind()
整理人: Benik(2000-02-21 23:32:41), 站内信件
|
谈“无”的象形
一网友问:汉字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概念的?
答曰:
中国象形文字不仅能、而且早就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如今天简化字的“无 ”字,原来就是一个极抽象的概念,是指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有的、本体论的“虚无的存在”,这一概念原先只用于《易经》里。
说起这个“无”字的发展,倒是可以区分出从原始、野蛮,到文明三个阶段 来。甲骨文里没有“无”的概念,当时人们只意识到与“有”相对的那个“表示 “没有”的“无”,后来楷化为“亡”字,也就是今天广东话里的“Mao”( 写法是将“有”中间的二横划去掉)。这个“亡”在卜辞里很常见,如“亡雨” 、“亡灾”、“亡尤”等等。《论语》中有“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个“亡 ”的概念是极简单原始的“无”。
繁体字的“无”与“巫”、“舞”在金文中通用,这不是偶然的。这繁写的 “无”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被想象成万事万 物的主宰者,因而他不是“没有”而是“大有”。那么人们怎么证明它的存在呢 ?古人的逻辑还不如今人的发达,其途径是宗教而不是哲学的。当时的宗教属于 巫教的一类。而巫师或萨满(shaman)的本事就是能通“无”,其手段则 是“舞”。所以这个繁体字的“无”字同“舞”字很相近,两字在金文里常常是 不分的。繁体的“无”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存在。
后来,“古代劳动人民”终于认识到了那永不可知的“无”的存在,于是就 造了一个“无”出来。这就是今天这简写的“无”字,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末的《 墨经》,汉简文中方才流行。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通于元者,虚无 道也”,这个字的来历是将“元”字的一撇通上去而造成的。“元”是开始,由 “元”再往前就是“无”或是“太玄”。这个便是哲学上“形而上”的“无”。
有人要问了,那老子所说的的“无”到底是哪个“无”?这先得考查一下老 子是何时成书的。“疑古派”不相信有老子其人,认为其书则是后人伪托所作。 但近据报载,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沙洋区四方铺乡郭店村发掘了纪山古墓群的 郭店一号墓,出土了战国中期的楚国竹简八百多枚,有单字一万五千多个,成为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竹书。经古文字专家初步研究分析,推断为先秦时期《老子》 、《周礼》、《五行》等书。内容较为完整,其中有已失传于世的几部子书。这 一重大发现让“疑古派”大跌眼镜。那么我们只要查看一下这最早的《老子》里 用的是哪个“无”就会知道了。可惜照片还没见着,但根据汉字史来看那版本里 的“无”是从舞里悟出来的那个“无”(being)的可能性最大。
前面提到的那个更抽象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无”(non-being) 似乎先是由庄子开了个头,而要等到魏晋清谈时才被砍得天花乱坠,玄之又玄。 这一发展犹如数学上发现了“○”的概念,够抽象的了吧?
-- 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 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 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 来源:·Netease BBS nease2.gznet.com·[FROM: dcbpc58.shenzh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