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个人真正的内涵、趣味和内心的对应。 无论是圣贤还是村夫,无论是名人还是小职员,也都会有一个家。这个家 可能是地产商促销的豪宅,可能是阿尔那一间有过澎湃激情的小屋,也可能只是 是一群少男少女掀起茶杯里的风波的什么斋,当然也可能是千辛万苦争取过来的 福利微利房。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家,如果没有了主人的气息,没 有了主人的付出的心情和关注,就都很难成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家。 大概是我经常在家工作的缘故吧,所以不经意之间,和很多朋友有过关于 家的谈话。朋友们最为欣赏的是李敖的家。倒不是因为里面换过多少个女主人, 而是因为一架一架子的书。大家羡慕得要死。 很早的时候,看梁实秋写自己拜访周作人的文章,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去 八道湾那一间出了许多影响国人文章的大宅子的时候,他说看见有“一明两暗” 的上房。其中“明间很像是书库”,里面“横列着一人多高的几只书架,中西书 籍杂陈,但很整洁。" 由那时候起,就觉得理想中的家应该有很多书架,就好能有一间书库,所 以多年以后在电视上看见李敖手舞足蹈的时候,注意的就不是他的态度和精神, 而是他有着那一架子一架子书的家。 不过,后来年岁渐长,见得东西多了慢慢的书房情结也就淡了下来。再读 到施蜇存先生在八十年代中,因为家里太小,只能在阳台上加几块铁成就放置书籍 的时候,不会再有大惊小怪的感慨,只是越发感觉到对于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来 说,书房书库的向往之中多少有一些不必要的扭捏。现在我也有几处居所,不过 装修的时候就一律不分大厅还是房间,都在墙上做大书架,什么地方都放书。设 计师当时还很有些为难,说好象一般的装修都没有这么做的,还是搞个书房的人 多呀!我懒洋洋地说,除了洗手间,别的你还是都这么安排吧。现在我的房间里 都是色彩鲜艳的书架,有朋友开玩笑说以后的女主人未必喜欢,我心里暗想,这 有什么难的!就找一个喜欢的人做女主人嘛! 另外一个大家喜欢的家也是电视中看来的,就是那种旧厂房改造的开放式 的“大”家,事实上那种宽广的空间感,还真是比什么名师设计都要震撼。 一位朋友出国后,也真的这样安了一个家。在底特律市郊的工业厂房租了 一层,有两千多平方米,他说已经是可以选择范围之内最小的了。他本来是个电 脑工程师。由求学到出国,十几年来一直很安份,是成绩很好从不捣乱的那一类 人,但是安了这样的家后,他在每天往家里运食物和日用品之余,忽然间觉得, 原来生活可以有这么多不一样的方式。于是没几天也就辞掉了原来的大公司职务 ,专门在家搞程序,钱是少了,但是他说过得很好,因为哪个家投资少,需要操 心的事情也少,所以能够做想做的事情,活得很有效率。 当然,他说这样的家住起来唯一的不好就是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 人躺在三米的大床上,看着月光里五米高的落地大窗(通常玻璃还是破了的)洒 了一地的时候,看见身边所有的东西上印的都是外文,真的会有乡愁,有冲动想 马上跑到机场飞回十几平方米的亭子间去。 无论怎样不习惯,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厂房可以安家,我会是第一批尝试的 ,至少在这里不会有乡愁嘛。 还有一种是朋友们不太愿意又往往难以抗拒的,也就是电视广告里一对夫 妇带个小孩在阳台上眺望或是在楼下花坛旁边强打笑脸的哪一种家。 一个朋友在研究家庭全面智能化。这并不是一般的什么自动报警和对讲机 一类的水平,他说在外国,这种系统已经初步成功了,就是电脑系统控制家里的 一切电器服务。简单来说,早上微波炉自动热牛奶,电视自动打开,空调在你回 家之前多久启动,洗衣机会提醒你多久没有洗衣服了。他着手的是将这套系统成 本降低,让一般家庭能够用得上。 他总是说,不是光有草地游泳池就能够让人感到舒服的。他自己也确实是 一个对于家很花心思的人,他家的椅子是根据他们夫妇的高度来订做的,还有许 多电器的位置的摆设也都是根据他们的使用习惯而安排。因此他的家没有什么豪 华的装修,但住得特别舒服。他说真有好处也就是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摆设,用不 着的装饰,这样的家才象家,不象多酒店的kara-ok房。 还有一位现在还没有名声的朋友,他的家就是一个背囊,里面有睡袋,相 机和生活用品,再有就是一张张的磁盘。他是一个旅行者,真正的几个月赚钱几 个月旅游的那一种。他带的磁盘内容是他的朋友的照片,他们之间的书信还有他 欣赏的一些作品,他说,一个家,不能没有爱、关怀和想象力。 朋友们都觉得这样对家的概括最传神。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02.96.191.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