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tranger()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19 00:44:30), 站内信件
|
游牧民族获得政权后,其汉化(文明化)的过程也是其
活力日渐丧失的过程,但非汉化又无法管理广大疆域和众
多的劳动人口。至于中国历史上通常被评价为“亡国之源
”的奢靡腐化,由经济角度看,就是因为对珠玉金银的过
份追求,破坏了自然经济的均衡,一方面使行政组织效率
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引致以农为本的经济形态出现通货
膨胀,直接影响民生国本。回头看,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
治之的说法与其说是创见,不如说是一种妥协,只是一个
起点,并非什么高瞻远瞩的观念。而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
的匆匆盛衰,似乎读史也可以知道个中大半得失了。
由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制度危机。由周公开始,中国政治思想家总是
力图通过人为的尽善尽美的组织方案来治理这个广大帝国
,但庞大又不按专业技能分科的官僚组织,仅靠文教和纪
律来控制最后是注定不可能适应新时代的。
翻读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最大的感触在于传统
社会(包括意识形态)不容产生现代型的作者一再提及的经
济体制。黄一再强调中国传统社会不能用数目字来管理,
应该指的是旧中国一直缺乏量化管理的思维。道德判断代
替价值判断现象越盛,则实际的技术手段就越受局限。反
过来技术手段越为发达,则只能全靠情绪喜恶来维持社会
的价值体系和行政运作。这个怪圈迟早将耗尽整个社会组
织的能量。
就现在的企业而言,如果不能摆脱“齐家治国”这类
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不能让企业从创业阶段的盲目扩张中
抽身而出,转型到正常可能会戏剧色彩冲淡一些的专业经
营状态中去,其前景是堪虞的。
这一点已有太多例子,已不需再赘。
不读历史是庸人,读历史而堕其中为妄人,唯有读史
而知其兴亡得失者方为现代人。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club.netease.com.[FROM: 202.96.191.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