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K专栏·原创>>alongcat专栏>>品出人生的野筵

主题:品出人生的野筵
发信人: alongcat()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22 10:30:30), 站内信件
 张潮的「幽梦影」有段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说的是读书的收获,往往和读者的阅历深浅有关。 
西方的文学欣赏,亦比喻阅读是一场野筵,作者带来
文字, 而读者则用自己的背景,为文字赋上意义,
欣赏于焉完成。 两者异曲同工地,都是指着内心世
界愈丰富的人, 解读书中的内容也愈丰富。 

  对人生的品味,不也是如此? 内心愈丰富的,连
一杯白开水,都能品出酒的隽永、长深。 

  明明是块没生命的石头,许多人经过、望见,都
视而不见、察而不觉。 却偏有人能由各处景物的旁
边,搜罗出各样石头的印像来观察、玩味, 体会出「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砚内
之石宜巧。」 

  品味说来,虽常给人浅尝即止之感,但能把块石
头体会到那样深刻, 怕已不只是出于一份闲情逸致。
恐还带点潜心研究,才能把任何事物品鉴到如此精致。 

  好在品鉴的眼光是可经教导而学习的。 习惯了在一
个城市里茫然的走,会摹然的听到许久未闻的老歌,会
惊觉有很多的景物似是而非,却没有更深的感受,及后
上过一次「城市语言解读课」后, 一些城市里原本隐形
的壁上涂鸦、邮箱号码、甚至老房前的廊台, 都开始一
点点现身,与人解读城市的兴衰轨迹的线索。 余秋雨的
「文化苦旅」写来辛苦,我们却可受惠,借他那借付眼镜, 
用中国的历史、文化来解读一种「人文山水」。 

  但品味也不全然可由别人那来转借。 

  加勒比海的海水,有着世界着名的土耳其玉蓝绿色。 但世
界其他的大海,海水皆是深沈噬人的灰蓝色, 为何加勒比海
的海水反是美丽诱人的碧绿碧蓝呢? 

  内中奥妙并非因着海水的颜色不同,而是海水底下冲洗的
沙岸不同。 是因着那独特洁白的米白沙滩衬底,水方清澄,
海才变绿。 同样,每个人内心的深海,都有一个「底」, 是
那个「底」成为我们品鉴取舍的关键,呈现出我们对人生的独
特见解。 

  没有「底」的人,品味之于他,只是水面浮波,随着摇摆,
跟着兴风作浪, 便似庄周的「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之
于清渊」。 

  而文人还喜把品味再推一步,用品味来捕捉人生的美、文
化意识与哲学信仰。 

  「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
杯。」尤金.欧尼尔的名剧 「冰人的来临」中,便有一群把
此文应用至极,用人生来下酒的人。 他们挤在城市里破落一
角的肮脏客栈里,每个人都有名心一段,都得借酒消淡, 却
又彼此安慰着只为今宵,总有一天他们都会把瓶塞塞回,迁
出客栈,再重新开始。 

  没有「底」的人,不是用海下的冰山来试测海上的温度, 
而是用水上那一丁点来见风是风,闻雨是雨,把什么都推广
到极至。 本应是小小的品,细细的回味,现却成了牛饮,
把人生大口大口地来吞噬,岂能不呛? 

  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是品味人生的开始。 

  而「认识自己」,唯有藉人生各种机会来遍寻人生,不
断地拓展自己。 美国学者理查.尼布尔所说,把生命当成
「一场对话」,不断地与所见所闻对话、探讨、倾听、回味,
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底」,有更多取舍、品鉴的能力。
菜根谭的「苦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若非遍寻苦肥辛
甘,何以能恍然大悟的品出真味。

    可怜我就是那没「底」的人,不知道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才能真正品出人生的野筵。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84.17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