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红友精选集>>【补说之二:永恒的任情美及其启示】

主题:【补说之二:永恒的任情美及其启示】
发信人: houchunhong2002(寒江雪)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7-03 15:16:45), 站内信件
   林黛玉被喜爱被推重的谜底是:她毕竟还有一份自然人格在,即较多的保存了自我,而较少使用人格面具,有一种不同流俗的风采。
  在中国文化人的天平上,任情,率性,是一种美,美在能较多地保持童心;律己,宽和,也是一种美,美在能较多地克服本我。两种不同格调的美,是良好天赋与良好教养的共同产物,只不过所受禀赋的兴奋点有所不同罢了。而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连同它们的全部可敬与可悲,又似乎统统揉和到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中去了[①①]。
  下面只谈林黛玉。谈谈她带给人们的自然、淡泊、清奇的人格魅力以及她的缺憾美。
  林黛玉没有成就过或参与过什么大事。她的自然人格与道德人格都是在凡人琐事中展现的。作家透过平淡无奇浩浩无涯的生活细事,反复皴染出林黛玉未被雕琢净尽的特立独行性格。于是,一个禀性清标、恋情清纯、诗魂清奇的女孩,便从一大群流光溢彩的少女少妇中脱颖而出。
  林黛玉禀性中确有一股清标之气。在这一点上,从清代到当代的读者评家已说得再透彻不过了,其主旨都在于弘扬一种“无曲学以阿世”[①②]、“濯清泉以自洁”[①③]、“不必矫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直心而动”[①④]的人格美。大都有点借题发挥的味道。
  林黛玉的恋情中确有一种清纯之气。她对贾宝玉的苦恋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带有任何功利动机[①⑤]。她不在乎所爱男人的升沉荣辱,不企望借助男人的价值实现博取世俗社会的钦敬。她甚至不苛求对方是否完美。她钟情的是他的本色与现状,而不着眼于是否拥有辉煌的未来。作为女人,林黛玉无疑是男人们理想的两种人生伴侣之一。她不是那种锲而不舍地造就与成全男人的好女人,她是那种不问毁誉成败无条件地追随男人的好女人。“惟黛玉不阻其清兴,不望其成名,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①⑥]很贴近(只是贴近)伟大思想家们所赞赏的“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①⑦]。
  林黛玉的诗魂中确有一种清奇之气。《红楼梦》才女辈出,但惟有林黛玉是被全方位诗化了的诗人。不仅诗作清奇,诗论清奇,其调教出来的徒弟竟也清奇。脂批的“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裙钗”的论断虽有溢美之嫌,但在强调诗品与人品的几近浑然一体方面,是全然不错的。时至今日,林诗中许多名句,仍如凄风残月,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
  然而,林黛玉终究不是人格标本。否则,岂不重蹈才子佳人小说“美则无一不美”的覆辙?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恰恰因为林黛玉是个多有性格弱点的人,才成为中外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悲剧主人公之一。从亚里士多德到朱光潜大都认为,悲剧主人公虽然往往是非凡人物,但又不应当写得太好。“理想的悲剧人物是有一点白璧微瑕的好人。”“只有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欠的东西才能激起真正的怜悯。”“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己的受难负有责任。”[①⑧]曹雪芹们在设计林黛玉性格的时候,似与东西方的悲剧理论家们有某种默契。
  比如,在表现其禀性清标的同时,便写下了她“气高”“量褊”“口舌伤人”“不善处世”的种种性格弱点;在表现其恋情清纯的同时,便写出了贾母有关“老冤家”“偏生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牢骚苦闷与忧虑。等等。一张象立体的生活一样立体一样生动的面孔。一个特立独行白璧微瑕的性格。一个不同于蔡姑蔡女也不同于西子文君[①⑨]的平实可信似曾相识的新角色。写实原则(而不是道德寄托)的巨大胜利。
林黛玉的任情美及其缺憾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作家审视与表现女人的视角有了大的拓展和质的转换:女人已不再是男人某种政治行为或传宗接代的工具(如《三国演义》中的女人)。已不再是男人成功路上的灾星与祸水(如《水浒》中的女人)。已不再是男人皮肤滥淫的性对象(如《金瓶梅》中的女人)。已不再是不得志男人镜花水月般的精神补偿(如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志异》中的女人)。《红楼梦》的女人们已构成斑烂多彩瑕瑜互见的“人”的世界。
  《红楼梦》观察女人的视野与范畴也被放大了。已不再局限在婚恋故事或“三从”关系中表现女人,而是在更普泛的人生广角镜中,象发现男人一样去发现女人的真善美才学识以及上述美质在特定情境特定心境中的压抑扭曲失落与毁灭。
  从这种意义上说,《红楼梦》对女人的观照也已超越了女性问题圈。它将穿着女装的人性美人情美及其与生俱来或后天形成的种种缺憾一并揭示给人们看,然后,又将这各具特色各有缺憾的人性美人情美撕毁给人们看。从而,激起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诸如性格、命运、主观意志、客观法则、自身价值、社会责任及其相互关系等的种种思考。
  以上,是林黛玉任情美及其缺憾对我们的一点启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