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转载连载>>转载作品>>转贴:来去自由(知识分子)

主题:转贴:来去自由(知识分子)
发信人: [email protected]()
整理人: ft.858(2004-02-28 22:17:57), 站内信件

来去自由
●钟 复
《南方周末》社会走笔1999。10。8
  龙应台主政台北市文化局的消息,已是尽人皆知。这自然引发了争论,像她这样以
批判著称的作家,到底该不该进入体制?有人不理解,认为她失了人文知识分子的贞操
,终将无法立起自己的牌坊了。
  这里有必要对所说的体制先行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我们生活的政治环境就是体制
,对它是无法摆脱的,就像无法摆脱空气。即使辞职在家,居委会也会三天两头让你去
办准生证,你说不生,老太太们就问你为什么不生,你说不为什么,老太太就同情地看
着你,认为你有苦难言;国家的大政方针就是这样通过老太太的执著具体而微地捕捉你
。那些不满龙应台最新选择的人指的是狭义的体制,即指权力部门。我同意从划归狭义
的体制出发,弄清人文知识分子与体制的关系大有好处。
  有人认为,体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噩梦,是变节线路的终点站。我理解以这种角度
观察龙应台的人。它能用很多事例佐证,比如不少高风亮节的人,是不进入体制或进入
后被厌恶与放逐的;这么说来,龙应台将来的命运,就是被放逐,如果她没被放逐,则
说明已经同流合污了,安享她曾经批判过的东西,这种人,我们都知道,简直是垃圾,
我们又不缺垃圾,所以必须反对龙应台的选择。
  这个推理过程对龙应台是不公平的,因为思想家与体制的关系,有一种全新境界—
——当然,它应由出色的思想家与出色的体制共同创造的。
  我要讲的是福柯的故事。福柯一生就是所谓的麻烦制造者,从小说话尖酸刻薄,以
取笑他不喜欢的同学为乐,有人甚至看见他手持匕首追打同学。这些少年意气的事倒也
罢了。问题是福柯一辈子都在追打体制。最过分的是,1971年,福柯组织了名为“
监狱情报组”的运动,出了一系列鼓动的书,他在第一本《不可容忍》(当然是合法出
版物)中所作判决如下:不可容忍的有:法庭、警察、医院、精神病院、学校、军营、
出版物、电视、国家。何其猖狂,说实话,我都不敢看了,我可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换句话说,福柯的批判已经超出我们所谓善意的标准了,在我们这儿,幼儿园的孩子
都能对他的廉洁进行道德批判。福柯这老小子没到过中国,所以他一路狂了下去,到了
1972年,“监狱情报组”鼓噪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上街去了,体制派出了共和国保安
部队,冲在最前面的福柯涨得满脸通红,和阿兵哥推推搡搡、肌肉隆起———这说明思
想家也需要强壮的身体。
  对这样的人,体制恨之入骨,让他吃点苦头,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闹腾得那么凶
。但事实上,福柯的日子过得不错,1970年12月在法兰西学院讲了第一课,进入
了法国大学机械的圣地之圣地。也许你会说法兰西学院不是我们所说的体制,这说明你
对法国大学的独立性与傲慢有所了解。但是之前的1968年,戴高乐政府曾考虑任命
福柯为国民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几乎已成定局,福柯的贺电都收到了不少;由于反对
者攻击他的同性恋,最终没有当成。这又有什么关系,正是福柯在街上玩命的时候,提
议他当法国广播电视局局长的声音却不少。这些没当成的官并不妨碍福柯在体制内的作
为,他是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十八个成员之一;在年轻时漂泊动荡的生活中,他多数时间
是代表法国进行文化交流,驻罗马尼亚大使曾请求他担任自己的文化参赞。
  福柯与体制的这种关系,法国的知识分子和体制却觉得正常,知识分子认为:反叛
与行使权力都是实现理想的方法,既然说别人行事不力,有机会为什么不亲自实践一把
?体制认为:接受批判与迎纳贤才都是自己的职责,批判是才能的重要体现嘛。这种关
系造成福柯一会儿在大街上,一会儿在体制内,来去自由。我第一次知道时瞠目结舌,
好半天才把嘴合起来,像个傻子。因为这击碎了我原来熟悉的二元论:批判还是顺从?
进入体制就得有顺从的品格,想说腻歪的话,趁早滚蛋。谢天谢地,我终于知道了二元
论以外的东西,没吃过猪肉,但总算看过了猪跑。所以我觉得龙应台的选择是件正常事
,能以批评家的身份进入体制,本身就是批评家的胜利;万一实现不了抱负,再回来写
文章,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
做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欢迎大家到北京和广州网易的“开卷有益”灌水!^-^)





※ 来源:.Netease BBS(BJ) bj.netease.com.[FROM: 202.106.243.15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