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rd_rock()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20 16:44:57), 站内信件
|
“三联精神”的现代意义
面对着今大的中国社会,什么是三联书店的精神呢?生活、读书、新知,这三个 方面的
事情在五十年以前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至少就它们的内容而不是就它们的目 的而言,已
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一家书店,一方面要以谋利的方式推销(广义的)“知识 ”,因为那
是它的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里面,这一职能尤其突出;另一方面,尤其是当书 店发展成为
品评书籍的某种权威机构时,它又必须对各种书籍,对这些书籍所承载着的知识 、思想、意
识形态、政治和社会观念,对这些观念所由以表达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以及对所有 这些内容的
装帧形式,以“权威”的身份加以评价。在我看来,书店的这一“权威”身份是 从它的社会
分工里面发展出来的,是分工与专业化的结果。一个从事商品推销的组织,例如 汽车、冰
箱、彩电这类商品的推销机构,其首要的生存条件,我是说在竞争稀缺资源的市 场环境里,
是对所推销的商品与消费者的口味深入了解,能够辨别品质的优劣和口味的差异 。基于同样
的原理,在竞争的环境里,那些推销“知识”的人也不得不对知识本身的品性和 消费者的口
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专业化的结果就产生了上面描述的那种“权威性”。
在这种权威性里面,由于竞争,又进一步分化出各种不同的权威性——科技方面 的,艺
术方面的,社会历史方面的等等。即便是大型综合性的书店,例如“巴尼斯·诺 贝尔
(Barnes and Nobel)”或者“博德思(Border's)”这样的企业,在其内部也总 是由各个门
类的专家来鉴定书籍,通常的办法是与大学教授们建立某种联系,例如专家审稿 制度,定期
发送新书简介,样书赠阅和交换大学教程的阅读书目。从各种不同的权威性里面 ,由于竞
争,书店便发展出各自的特色。三联书店的特色,或者它的“精神”,在我的理 解里,用一
句话来概括,就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这样一种精神,我觉得更贴切 地应当叫做
“使命”;这样一种精神,在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知识阶层里面应当是相当流行 的,并且在
这个意义上说,三联书店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
然而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信仰消失了。“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吗?今天 的现实
生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没有信仰”。任何启蒙都是对着某种信仰而言的,西方 人的启蒙运
动是要开启其中世纪宗教信仰之蒙蔽,西方人的后现代运动就其主旨而言是要开 启其现代理
性信仰之蒙蔽。没有信仰,何从启蒙?那么三联精神的现代意义是什么呢?
信仰这个语词,我觉得在中文里面包含的意思比它在英文里面包含的意思要丰富 得多,
英文的“belief”先是带有宗教时代盲目相信的意思,后来又带有理性时代纯粹 知识的味
道,总是走不到它的(希腊式的)中庸位置上去。希腊文的“信(gnomee)”是从 希腊文的词
根“知识(gno-)”发展而来的。它的第一层意思是对事物或人的“信任”;第 二层意思
是对事物或人的“判断”和“看法”,这已经很接近希腊文“知识”的含义了; 它的第三层
意思是“亲切感”和“言说”,这也是希腊文《知识》所包含的意思,但被拉丁 文和英文遗
忘了。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信仰”在希腊文里的含义与它在中文里的含义十 分接近。首
先是“亲切感”,信仰对信者来说是亲切的,这甚至可以用来判断信仰的真伪。 在这个意义
上,信仰确实带有宗教情感的味道。我们看看今天我们这些没有了信仰的人,看 看我们自己
的冷漠的感情生活,看看我们自己苍白的血液,信仰的这一意义难道不是很明白 了吗?其
次,与这一宗教情感密切相关,信仰是一种“使命感”,这在英文里用几乎不相 干的语词
“mission”来表示。后者也有追求的“方向”和沿途“言说”的意思。使命感, 用孔子的
话说,叫做“知天命”,其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信仰”这个词里“仰 ”所表达
的,就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这种宗教般的亲切感;第三,是信仰的知识论含义。所 谓“信
仰”,当我相信的时候,我们相信我们所信的为真确而不是虚幻。今天我们所看 到的普遍的
元信仰,不是产生于那个普遍信仰的年代的信仰的幻灭吗?
信仰固然普遍地迷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思考”,尽管这思考的真伪优 劣大可
商榷。只要有生活,就会有对生活的反省,就不得不有“思考”。我说“不得不 思考”,是
因为许多人告诉我说“思考”正是他们打算回避的东西,因为“感觉”才是唯一 真实的。我
同意“感觉”或许是这个幻灭了信仰的世界里唯一真实的东西。可是假以时日, 当我们从疯
狂地更新着的物质感觉里——这些感觉是我们疯狂挣钱和或许疯狂地相互欺骗换 来的——松
弛和退却出来的时候,我们总会有时间回味我们感觉过的东西,总会有时间找到 我们最觉亲
近的人诉说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时“思考”便回到我们身边,回到我们之为“人 ”的人性
里。在我看来,三联书店的使命,或者它的精神的现代意义,也正是在这里。
如同启蒙在中国和在西方有不同含义一样,思考在今天的中国与在今天的西方也 意味着
相当不同的东西。我们的生活正在从几十年独断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迅速进入一 个市场导向
的经济社会。在前一个社会里,我们的思考是政治的,然而那是空幻的、乌托邦 式的“自为
阶级”的思考。在后一个社会里,我们的思考原本也是政治的、而且是现实主义 政治的,自
为个体的思考。不过这样的思考还远未实现。在一个比较稳定和成熟的市场社会 里,个体在
不同场合和不同方面的身份及行为,在稳定和成熟的社会教育下,已经形成比较 固定的模
式,即所谓“习惯”或“规范”。个体在那里的生活,个体生活的不同方面,固 然承受着多
方面的压力,却还是被这些相对稳定的“习惯”联系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 叫做“个性
(personality)”,这个词在英文里颇有“具体的特定的人性(humanity)”的意思 。因为思考
必须是对具体的特定的现实生活的思考,所以思考只在“个性”基础上进行,所 以我们在那
个独断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里的“思考”其实只是虚幻的“整体”基础上的心智 活动,不能
叫做思考,那里的“政治”于是也不能成为真实意义上的政治。
在今天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西方市场社会里,思考仍是普遍地缺失着。我觉得原因 在于市
场生活倾向于把生活“平面化”。这是人们批判消费主义的一个用语,用在这里 很形象,生
活原本应当是丰富和深厚的。我早上起来,呼吸到新鲜的海风,在我今天的感觉 里却与往日
不同,因为心境不同,这就是生活的丰富与深厚所在。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我们心 灵的生活,
可是在一个高度分工与竞争的市场经济里,这丰厚的生活被压缩到单一方向里去 了。每个人
只了解自己专业的事情,他对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的认识是如此肤浅以致他的生活 在那些方面
成了“平面”的生活,好像直立的人在蚂蚁的世界里爬行一样。思考或许仍然存 在,例如当
发生了重大事件时,人们会停下来问:生活是这样的吗?当他们如此发问的时候 ,心智便获
得了舒展的机会。
可是我要说的是,今天我们中国人心灵的生活,除了遭到上述的单相度压缩以外 ,还有
着更糟糕的境遇。今天我们的生活是被各种力量从各个方向上撕裂得七零八落的 生活,说它
是生活,因为它不得不活着,其实它只是一堆缺乏意义的碎片。在一个失落了信 仰的时代,
生活或许显得“无意义”,但不至于变成碎片,尽管有了信仰的人可以从碎片中 发现意义。
而一个过渡时期的社会,那里的生活常常是碎片式的。残缺的。因为旧有的生活 规范和习惯
不再受到尊重,未来生活的规范和习惯还有待确立。于是在原本应当看重友情的 场合里我们
“杀熟”;在原本应当计较利益的场台上我们高唱“道德”;在原本应当是“公 共空间”的
领域里我们牵扯进来私人事件。因为我们找不到合适的群己界限,我们的生活是 一堆碎片,
还在于这生活的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割裂,或者被不同力量向不同方向拉扯。家 庭、单位、
生意、朋友、下岗、谋职、求学、恋爱、疾病、政治、经济、德性、智性、情感 ……在所有
这些生活场景和心灵状态之间,我们找得到自己的“个性”吗?
理性时代的信仰是“我思故我在”;后理性时代的信仰是“我在故我思”;海德 格尔的
综合是“在与思同一”;我们则什么都没有。因为我们无从把握自己的“在”, 我们的思是
立于各种碎片上的思考,我们每一个人每天所做的,其实是拼力将这些零碎的思 想,借助了
同样来自各种碎片上的思考的零碎的理论,整理出稍微有些意义的图景,从而在 我们从这个
世界逝去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一句“我活过了”。
什么是今天三联书店的使命呢?我觉得——尽管我也只是立于我自己的一堆碎片 上看这
个问题——三联书店的使命在于,借了书籍的出版使中国人对各自生活的零碎。 的思考得以
汇合交流,从而相互理解。三联的精神,如我一开始理解的,是“基于现实生活 的大众启
蒙”。这精神的现代意义,让我以此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就是“基于生活、读 书和新知的
思想自由”。
-- 此时我的心就是一把刀子
我要穿过你的嘴去吻你的肺
不管你是老头子还是姑娘
我要扒下你的虚伪看看真的
网上不是久留之地,所以如果您回复,别忘了在“给原作者回信”后面的框里打个√,谢谢!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8.166.2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