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ig_lxm()
整理人: stranger(2000-10-22 11:09:06), 站内信件
|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众人皆浊,何不掘其
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酉离]?何故深思
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菀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文章以对话形式构成两种人生观的对比,也是屈原对这两
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渔父“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是个世事不萦于怀
的世外高人,对人世采取顺其自然的旁观态度。其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飘
然物外,了无挂碍。他起初意图劝说屈原不要在为世事烦恼,
被拒绝后则“菀尔而笑”,不强求之,任其自然,对一切都是
无好无恶、无是无非的态度。
屈原则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忧国忧民,清高孤傲。“新沐
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好恶极端鲜明,热情
如火,情之至也,这也正是他“自令放为”、“宁赴湘流”的
根本原因。人们都说他是以身殉国,我则要斗胆提出他是以生
命殉其热情,这才是对生命的真正的热爱!
呜呼!屈原,真性情中人也!
另外,对屈原的思想,我还有一个臆度:
文中的渔父形象并不简单。有些书上说他是黑白不分、随
波逐流、只顾保全生命,这只是表面现象,很肤浅。实则他的
思想是有一定高度的,趋近于道,崇尚自然,置身于世外,不
为世俗所扰,有种俯瞰众生的感觉。
而如果本文确属屈原所作,那么他的思想应该已经达到了
这种高度,否则也就不能刻画出渔父这个鲜明形象。那为什么
他又“宁赴湘流”呢?我觉得他的思想已更进一层,悟到天地
万物皆属自然,包括人、人的精神、人的性情。世间本无一物
非佛,无一事非佛。如此出世之后再入世,性情发挥到极至,
此所以有屈原也。
这不过是笔者一己之见,似乎多虑了,有识者尽请赐教。
庸人
2000.6.3
--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嘻嘻,我甘愿永作庸人,
以此细味人生!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10.41.1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