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wff()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05-21 22:54:31), 站内信件
|
很高兴有这么多的朋友读过昆德拉的作品。他的作品 大体上可以归于哲学小说一类,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萨 特的风格。
在昆德拉的小说里,贯穿始终的是“内容”与“形式” 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在其后期作品里表现的尤 为明显。在《不朽》中,妹妹极力地模仿姐姐的一个 “优雅”的手势;作者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既然动 作本身是有限的,而使用这些动作的人是近似无限的, 即“动作少,而人多”,那么动作就成了主人,而人 仅仅是把这个动作表现出来的一个手段、或者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似乎应该说:形式成了内容的主宰。 也是按照这个理解,历史上所谓的“不朽”的伟人, 也只是严格地按照伟人的要求去做。在小说里,作者 借用的是歌德的事。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她知道, 只要自己能够和歌德联系起来,也将会成为“不朽”! 所以她千方百计的去纠缠歌前辈。在现实中我们去做 一件事情,究竟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的后果,还是为 了曾经做过本身,我们也很难区分。尼克松是一位极 具有历史感的领导人:他清楚的意识到,20世纪70年 代的中国会使他“不朽”。-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按照形式决定内容这个假定,在“不朽”上可以这样 解释:成为“不朽”的途径、方法或手段是有限的, 而运用这些手段终于成为“不朽”的伟人们却是无限 多的。对于普通人来讲,我们今天的生活,历史上早 有千千万万的人已经这样生活过了。--“幸福的家庭 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 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几千年前的悲剧,几千年后 仍在不停的上演。-- 佛说的轮回???
作者的这种艺术观(人生观),在其作品中表现的淋漓 尽致,直接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一般的,在《不能 承受生命之轻》里,作者较好的把握了形式和内容的 关系,--或者是小说这种表现形式和其体现的哲学内 容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感觉那是一本风格特别的小说, 它告诉我们:生命中的许多东西远非我们认为的那么 重要。可是,一旦我们接收了这个观点,那么生命的 意义将不复存在,成了“不可承受之轻”了。而到了 《不朽》和《玩笑》,作者已经完全掌握或控制了这 种写作形式:大量使用的时空转换、思维跳跃和人物 交叉。这些也都成为昆德拉作品的鲜明特色。如果说, 到这时还是把形式与内容看成是对立的统一,那么在 《背叛的遗嘱》之后,“内容”被完全抛开了,它成 了仅仅用来表现形式本身的手段了!!毕竟,“形式” 是有限的,用来表现它的小说的内容、体裁是无限的。 这也使得我们越来越难理解昆德拉近几部作品了,-- 如果还是按普通小说来阅读的话;其实,如果只是去 一字一字地读,不是企图搞懂它的内容,反到很容易 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归结到艺术这个层次上。艺术本身都是一致的,或者 说“美”是统一的,只有一个,它可以通过音乐、诗 歌、舞蹈、绘画...的种种形式来表现; 也可以通过 人的柔情似水或高尚行为、果敢作风、 ...表现。它 们表现出的“美”是一致的、相通的。如果反过来理 解,把形式理解成“美”本身,或者说形式本身已经 就是“美”的了,它并不需要一个空的、抽象的、不 存在的东西来概括,那么,重要的就只剩下艺术形式 本身:如音乐、诗歌等等。
其实,离开了矛盾本身,事物是不会存在的。说“解 决了矛盾”是自欺,矛盾只会发生转化,一个矛盾表 面看来是不存在了,其实它将以另一副面孔出现,-- 人们常说“老矛盾、新问题”。如果我们勉强去消灭 矛盾,最终被消灭的恐怕是我们自己。
发信人: joeyzeng (生 活 在 别 处 ),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wwff 兄 , 您 的 大 作 已 经 拜 读 了 , 但 是 实 在 不 敢 赞 同 。
首 先 , 昆 德 拉 的 作 品 不 该 归 入 哲 学 小 说 , 我 想 , 这 在 他 的 《 小 说 的 艺 术 》 里 已 经 说 得 很 清 楚 了 。 事 实 上 , 一 部 好 的 小 说 总 有 它 的 哲 学 底 蓄 和 思 想 内 涵 , 如 果 , 这 样 就 叫 哲 学 小 说 , 那 岂 不 是 几 乎 所 有 的 小 说 都 是 哲 学 小 说 了 吗 。
将 昆 德 拉 的 作 品 内 涵 归 结 为 内 容 与 形 式 , 我 实 在 不 能 同 意 。 事 实 上 , 我 在 阅 读 昆 德 拉 的 作 品 的 时 候 ,
我 并 不 关 心 他 写 了 些 什 么 、 是 怎 么 写 的 , 我 所 关 心 的 是 他 在 想 什 么 。 他 仅 仅 在 思 考 内 容 与 形 式 吗 ?
此 外 , 《 被 背 叛 的 遗 嘱 》 根 本 就 是 昆 德 拉 关 于 艺 术 观
的 论 文 , 以 此 作 为 形 式 重 于 内 容 的 例 证 , 未 免 有 失 偏 颇 吧 。
发信人: stranger (星星王子),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Thu Jan 28 23:00:00 1999), 转信
: wwff 兄 , 您 的 大 作 已 经 拜 读 了 , 但 是 实 在 不 敢 赞 同 。 : : 首 先 , 昆 德 拉 的 作 品 不 该 归 入 哲 学 小 说 , : 我 想 , 这 在 他 的 《 小 说 的 艺 术 》 里 已 经 说 得 很 清 楚 了 。 : : 事 实 上 , 一 部 好 的 小 说 总 有 它 的 哲 学 底 蓄 和 思 想 内 涵 , : : 如 果 , 这 样 就 叫 哲 学 小 说 , 那 岂 不 是 几 乎 所 有 的 小 说 都 : : 是 哲 学 小 说 了 吗 。 : 同意, 不要将流行小说拔的太高. : 将 昆 德 拉 的 作 品 内 涵 归 结 为 内 容 与 形 式 , 我 实 在 : 不 能 同 意 。 事 实 上 , 我 在 阅 读 昆 德 拉 的 作 品 的 时 候 , : 我 并 不 关 心 他 写 了 些 什 么 、 是 怎 么 写 的 , 我 所 关 心 : 的 是 他 在 想 什 么 。 他 仅 仅 在 思 考 内 容 与 形 式 吗 ? : : 此 外 , 《 被 背 叛 的 遗 嘱 》 根 本 就 是 昆 德 拉 关 于 艺 术 观 : 的 论 文 , 以 此 作 为 形 式 重 于 内 容 的 例 证 , 未 免 有 失 偏 颇 : : 吧 。 -- 发信人: wwff (云飞扬),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 果然有懂行的。看到(生活在别处)这个名字就知道你的 来头了。 呵呵!
*我在此并非试图对昆德拉及其作品作出完整评价。 本人 并非文学专业,只是昆德拉的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 以只是谈了自己的体会而已。这是一人之见,所涉及到的 也只是昆德拉作品的一个方面。文章粗糙了些,但其中全 是本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抄袭教科书。
*《小说的艺术》我没有读过。我想, 既然昆德拉特别指 出自己的作品不是哲学小说;那么,一定是他也注意到了 这个问题,即其作品容易与哲学小说联系起来。其实,是 不是哲学小说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 昆德拉作品里,情节上的描写越来越少,代之以大段大段 的心理独白。小说主人公的独白很少涉及油盐酱醋,更多 地集中在事情所能象征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之归于 人性的思考。这是比较少见的。《红楼梦》、《三国演义》、 《巴黎圣母院》.....都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蓄和思想内涵, 但很少有人把它们看成是哲学小说。昆与它们的区别也是 显而易见的。实际上,我从一份报纸的文学副刊上,曾经 读到一篇评论昆德拉作品的文章,作者也提到有人把昆归 到哲学小说里。
*joeyzeng 提到“我在阅读昆德拉的作品的时候,我并不 关心他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写的,我所关心的是他在想什 么。他仅仅在思考内容与形式吗?”
而我读昆德拉作品时,我甚至不关心他想什么,我只是简 单的“读”,--- 象听音乐一样放松。读完以后自然形成 一个印象。我不知joeyzeng读到了什么,我得到的就是我 所写的。
*内容与形式。我并没有讲昆德拉的作品里只有这个,或者 说每个读者都会读出来。大概是在《不朽》中,有“ 天宫 图”一章。其中,主人公做了一个“试验”:通过交换性 伙伴来传递性姿势。不知joeyzeng是怎么看的,但我想昆 德拉在这里不是写的性本身罢。在《玩笑》里,告诉我们 的是:生命只是一个由偶然、错误、可笑组合起来的玩笑。 主人公也在勾引女人,但昆德拉没有写他是如何取乐的, 而是通过大段独白,来描写勾引女子本身对于主人公的象 征意义。
《背叛的遗嘱》根本就是昆德拉关于艺术观的论文。可是, 我们把它放在昆德拉整个的写作历程中去, 就可以看到: 如果在早期作品里,昆德拉是借助于小说这种形式去表现 什么的话,那么这时他已经可以不用这种形式,直接去表 现了。
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成功的作家,在早期多注意小说的情 节、技巧;中期则会有更多的有关“人”、“人性” 、 “理想”等等内涵;再往后,则是《管锥》、《随想》论 文的出现。从这里,我们可以说:表现的形式是不断改变 的,而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 即“美”、或“内涵”。 早期需借助形式;成熟以后,这种形式就是可以选择而不 是必须的了。实际上,其他的艺术中也存在这个现象。我 从昆德拉的作品里,得出“形式即内容”。--- 或许,这 并非昆德拉的原意,也是他所未能预料到的吧。 *同一棵树,两个画家画出来肯定不会一样;同一本书, 不同的人会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所能做的,不应该是 “统一认识”,更重要的是交流思想,你说呢?
-- 文责自负,与网易无关。 作者: 云飞扬 [email protected]
发信人: joeyzeng (生 活 在 别 处 ),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an 29 13:04:54 1999), 转信
哈 哈 , 说 得 好 ! 只 要 开 卷 有 益 就 好 。 就 象 王 小 波 总 要 引 用 的 那 句 名 言 : “ 参 差 多 态 乃 是 幸 福 之 本 源 ! ”
另 外 , Stranger 兄 所 说 的 , 昆 德 拉 的 小 说 是 流 行 小 说 ,
相 信 wwff 兄 一 定 也 是 不 能 赞 同 的 吧 。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club.netease.com.[FROM: 202.96.157.72] 发信人: dreammer (梦人),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an 29 14:08:52 1999), 转信
流行小说也不是坏事, 村上春树的长篇东西大半是流行小说, 但也不错.昆德拉的 东西主要是有架子, 一些片段很有灵气,但是思维方式比较流俗, 深度不够.不过 谢谢几位的用心探讨.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club.netease.com.[FROM: 202.104.151.241] 发信人: wwff (云飞扬),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流行小说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不是为流行而流行。 但是,我同意joeyzeng兄所说,的确很难说昆德拉的 作品是流行的。事实上,在这之前,我周围只有几个 朋友知道昆德拉,读过他的作品的就更少了;而读完 以后感觉有话要说的只有一个,她是3月前认识的一 网友。不过,随着《背叛的遗嘱》的发行,似乎昆在 中国人的名气大起来:毕竟,国人都有赶时髦的爱好, 何况又有扎眼的书名。值得回味的是:许多朋友在买 来看(或翻)完以后就把书送给我。 dreammer (梦人) 提到“思维方式比较流俗, 深度不 够...”等等,也着实让我感到新鲜,的确不失为另 一个思维的角度。我想,如果不同的人从同一本书里 读出不同的东西,它就可以算的上一部成功的作品了。
-- 作者: 云飞扬 [email protected]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club.netease.com.[FROM: 202.194.133.1] 发信人: stranger (星星王子),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Sun Jan 31 00:03:58 1999), 转信
非常抱歉要指出的是,昆德拉一度在中国白领中很流行,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有个笑话说, 某个特大城市想嫁外国人的青年女子和外国人相识时都会讲两句 昆氏的作品.而且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也是不少圈子里的三级片经典. 外国评论界也是把昆氏作品列为流行小说的,对他的关注也没有中国那麽热切的.
发信人: joeyzeng (生 活 在 别 处 ),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我也很抱歉,要抬一杠子。 昆德拉在中国的白领中一度很流行?不见得吧。80 年代末,是作家出版社 的一系列昆德拉小说,引起了一些风潮,但也主要是在大学、文人圈子里, 不过很快文人们就不敢多谈昆德拉了,因为知道的人相对多了。至于流行, 就实在说不上了。 《布拉格之恋》,作为文学改编片,实在乏善可呈,不过被称为三级片 经典,还是刚听说,实在令人诧异。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53.159] 发信人: stranger (星星王子), 信区: book 标 题: Re: 我看昆德拉的作品 欢迎抬杠,或者大家接触的圈子不同吧,那时就是有一批搞地下艺术的奉为经典,
说白了是大惊小怪,以为是名小说,电影就一定好看,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