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有感而发>>其他外国文学>>西方有关色情文学的论争(转载)

主题:西方有关色情文学的论争(转载)
发信人: lotis()
整理人: stranger(1999-07-23 15:29:40), 站内信件




西方有关色情文学的论争(原载于《天涯》99年第3期)



张桂华



    在西方文化学术界,有关色情文学(pornography)问题的

论争,可说是由来已久,至今犹存。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由于

西方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准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先进印刷

技术的运用、大规模销售网络的形成等等原因,致使整个西方社

会色情文学读物的发行量出现了巨大增长,各种色情文学读物似

潮水到处泛滥,充斥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现代西方大众文

化的显著特征。如目前在加拿大最畅销的十种杂志中,就有六种

是色情杂志,最典型的两种是《花花公子》(Playboy)和《棚

屋》(Penthouse)。这一现象不仅为文化学术界人士所关心,

而且为整个社会所关注。色情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对整

个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面有益的还是负面有害

的?其影响是在读者的心理水平上,还是在行为水平上?由此而

引发出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色情文学对一般文学作品具有怎样

的影响,以及怎样评价这种影响?为此,西方文化学术界从道德、

法律、社会民主和个人自由以及文学心理学方面对色情文学问题

进行了深入探讨,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一



    劳伦斯(D. H. Lawrence)曾经给色情文学下过一个定义:

色情文学“是对性的侮辱和糟蹋”。被人误认为色情文学作家的

劳伦斯,对色情文学的态度似乎颇为严厉,他曾公然宣称:色情

文学作品漫无止境地、令人厌倦地反复描写各种性行为,这是不

可宽恕的犯罪,理应受到严厉的禁止。同样被人认为是色情文学

作家的纳博科夫(Nabokov)对色情文学也无好感,他认为:色

情文学只是关于“性交的一些陈词滥调,色情文学作者的唯一目

的只是刺激读者的性兴奋”。有趣的是,尽管两人的态度如此鲜

明,却仍不能解除世人的误解,两人的作品,如劳伦斯的《查太

莱夫人的情人》、《虹》和纳博科夫的《洛丽泰》都曾被欧美一

些国家官方认为是色情淫秽作品而遭到查禁,不准进口。即使在

今天,这几部作品的阅读在有些地方仍受到限制。不过,两人对

色情文学的见解,却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恰当定义而经常引用。





                      二



    众所周知,西方各国官方,对于色情文学读物始终是持否定

和排斥态度的。除了宗教国家和教会基于宗教方面的理由禁止和

限制色情文学之外,西方各国政府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对色情文

学热衷于禁止和限制,为此而先后制订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和规

定。唐纳德·托马斯(Donald Thomas)的《漫长的焚烧》(A 

Long Time Burning,Routledge,1969)和安妮·莱卡·海特

(Anne Lyon Haight)的《古今禁书》(Banned Books,R. R. 

Bonker Compony,1978)两书所列的禁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即为

色情文学作品。正如书中所言,许多著名作家都因为“色情淫秽”

的罪名而被列入政府审查官的黑名单。由于具体承办人员特别是

海关官员往往无能力分辨文学作品的优劣,有些事实上是文学上

的精品,也在统一的禁令中被查禁和没收,这类事屡见不鲜。乔

伊斯的《尤利西斯》、纳博科夫的《洛丽泰》、劳伦斯的《虹》

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只是本世纪几个最特殊的事例而已。不

过,西方各国官方查禁和限制色情文学,各个时代却是出自其不

同的理由。



    色情文学,最初是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出现并引起公众注意的。

这些最早出现的色情文学作品,内容主要是对妓院中妓女和嫖客

的日常生活描写。当时,英国政府将色情文学、宗教异端和鼓吹

政治革命三者视为一体,因此认定,色情文学对人们和整个社会

有害。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反叛者反对政府,反对政治统治,扰

乱社会秩序,通常首先采取的是宗教异端的形式,继而是政治革

命的形式,最后采取的则是性放纵、性自由的形式。很明显,在

官方眼中,色情文学等同于反叛,色情文学的写作、出版和发行

其性质相当于反政府行为,因而必须禁止。



    十九世纪以后,官方禁止色情文学的理由有所变化,放弃了

色情文学等同于政治反叛那样激烈的看法,而开始注重于社会道

德方面的理由。当时的官方舆论认为,色情文学造成了、至少是

部分造成了社会严肃纯正的道德风气的腐败,由此对建立在道德

基础之上的整个社会结构形成威胁。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各国政府禁止色情文学的立场又有

所转变,但也更为具体,其具体主要表现在,突出强调色情文学

的泛滥与社会上性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



    色情文学与社会上的性犯罪联系,并不仅仅是官方的观点。

美国一个半官方机构“色情文学研究委员会”(Commission On 

Obsccenity and Pornography)在六十年代初所做的一项调查表

明:色情文学会导致性犯罪这种看法普遍存在于美国公众中,受

调查者中的47%男性公民和51%的妇女认为:阅读色情文学会导致

人们犯强奸罪。一位女学者(P.H.Johnson)分析美国约克郡几

年来所发生的儿童性虐待案件时,义正词严地指出,这类犯罪与

罪犯们阅读有关性虐待、性受虐狂的色情文学作品之间有着不容

否认的关联。还有人从犯罪统计上找根据,证明色情文学导致性

犯罪,尤其是那些涉及暴力的性犯罪,如强奸、性凌辱、性变态

和许多其他类似的犯罪。



    这种将色情文学与性犯罪之间做直接因果相连的看法,虽然

为一般公众普遍认可,但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许多学者为

此做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们提出,色

情文学作品到处泛滥因而造成性犯罪增加这样的推论是不能成立

的。英、美两国由官方组成的有关色情文学问题的专门研究机构

也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色情文学是引发性犯罪的具有

决定性的因素,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诚然,任何形式

的文学作品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落实在阅读者看

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方法上。作为一种推论,色情文学作品当然对

人也有影响,但即使认定色情文学对人们有着有害的影响,这种

有害的影响也只是落实在人们的心理水平上,而不是落实在人们

的行为水平上。





                      四



    由此,学术界将矛头转而指向了官方。学者们指出,既然不

存在色情文学对社会有危害的确切证据,那么,政府就无理由禁

止。在任何民主社会中,公民都有选择自己读物的自由权利,如

果要干涉或剥夺这样的权利,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



    英国艺术委员会(British Arts Council)在1969年的一份

报告中指出:政府禁止公民自主地选择欣赏哪一种文学艺术作品

的行为是错误的,除非是有色情文学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不可辩

驳的证据。但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证据。有些官方成立的专门

调查色情文学的委员会也提出建议,对色情文学艺术出版物的法

律控制应该减少或根本取消。有人更进而否定政府对此设定各种

审查制度,他们认为,官方的审查制度会侵害民主社会中的最根

本的原则,任何控制都会限制和剥夺人们的言论自由及其他自由

权利。而在民主社会中,任何人都有不受政府控制、自主选择读

什么的权利。此外,就严肃的创造性文艺作品而言,审查制度还

有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它往往会阻碍真正有创造性的文艺作品

和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的自由发行。蔼理斯的《性心理学》、山

额尔夫人关于节制生育的书籍,就曾经被认为是色情文学读物而

遭到禁止。





                      五



    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社会舆论更趋向一个极端,从对色

情文学作品的无害认定,转而变为肯定和赞扬。这是从两个方面

进行的。



    一方面,是从文学创作的自由角度出发的。持此论者多为文

学界人士,他们认为,色情文学的创作、发行自由,不仅应受到

保护,而且应该积极欢迎和大力提倡,因为色情文学开拓了文学

新的描写领域,为探索人的心灵和生命本质提供了新的途径。小

说家斯托姆·詹姆森(Storm Janeson)的意见概括了这一派的

观点,他说:色情文学的“忠诚的拥护者将其看作是道德与心智

解放的伟大象征,人类精神可以不受阻碍地自由地探索这一充满

生命力的肉感性欲经验的领地,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迄

今为止,这一领地仍被各种禁忌和虚伪所压抑和轻贱”。詹姆森

这个观点是有说服力的。至少在英国,作家将性行为作为人类生

活的一个正常部分加以描写的自由,直到六十年代才被公众所承

认,这是以1960年,经过英国伦敦刑事法庭辩论,陪审团宣布劳

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非色情淫秽书而是具有很高文学价

值的作品、可自由发行为标志的。自此之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刻板拘谨的风气才在一般文学作品中销声匿迹。



    另一方面,是直接针对色情文学作品与性犯罪之间是否存在

确定的关联所做的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一派人士主要是社

会学、心理学工作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验统计资料为根据,否认

色情文学与性犯罪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他们一反常态,转而大力

赞成色情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大量发行,所持的理由是:色情文学

作品不仅不会造成性犯罪,恰恰相反,色情文学作品还有助于减

少性犯罪。正如反对色情文学的人总是寻找统计上的根据如强奸

案增多等等,他们也在北欧的丹麦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证据。丹

麦在1967年废除了禁止色情文学方面的有关法令,1969年又废除

了色情绘画方面的禁令,在这之后若干年,丹麦社会上的性犯罪

有了明显的减少。与以往将色情文学作品与性犯罪增多相关联的

看法正相反,这些社会学、心理学的专家们将丹麦社会性犯罪减

少的事实,看作是色情文学作品的广泛传布的有益后果,据此他

们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对于那些可能成为性犯罪罪犯的人来说,

色情文艺有一种心理治疗的效果,罪犯们那些难以抑制的、对社

会可能造成危害的性冲动,通过阅读色情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色情

文艺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疏解,因而排除了直接诉诸行为

的犯罪。美国一位性心理医生也做如此分析:“阅读色情文学作

品的人,比那些从来不读的人更少有可能成为性犯罪者。其原因

就是,经常阅读色情作品,可以平复和排遣那些会不断积聚起来

的性冲动。”因此,在这些人眼中,色情文学的作者和推销者提

供的乃是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服务,这种服务是值得政府奖励和提

倡发展的一个特殊项目。色情文学愈多,强奸案愈少,这就是他

们的口号。





                      六



    论争至此,反对和支持色情文学的两派,似乎各有自己的理

论和依据,论争一时陷于胶着状态。此时,一些更严肃的持中性

立场的学者另辟蹊径,从方法论上着手,才使论争有了进一步发

展。



    这些学者指出,有关色情文学的论争,之所以长期不曾取得

实质上的进展,问题主要出在论争双方所使用的方法上。双方声

嘶力竭地列举事实和数字,这只能使论争陷于困境。这些学者指

出,试图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证明文学作品的影响和后果,注定是

徒劳无功的。文学、文艺作品诚然对人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

不可测度,也无从测度的。我们也许可以认为,一个剧本的上演

引起了观众的骚乱;我们也可以将十九世纪西方国家的某些社会

改革,与狄更斯的全部小说联系起来;我们或许还可宣称,《圣

经》在形成西方文明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等等。但是,文学

与现实生活之间精确清楚的因果联系,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知道。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试图确定多少强奸案是由哪些色情作品所诱

发或者所避免,那纯粹是浪费时间。这类统计游戏的荒唐,可由

一个实验研究来形象地说明。



    美国几位性研究专家,以194位男大学生和183位女大学生做

被试,让他们观看两部色情影片,然后测试他们各自“生殖器的

生理反应”。测试结果竟完全出乎主持者的意料之外。在观看影

片的过程中,有152位男生的生殖器达到了充分勃起,37位男生

在三分钟后才达到充分勃起,而8位高大英武的男生六分钟后才

完全勃起。女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1位达到了性高潮,174位

没有反应,还有6位可怜的羔羊,则自始至终都不能确定,自己

是达到了高潮还是根本没有反应。学者们据此发出诘问:这样的

实验统计研究,能说明什么呢?





                      七



    既不能确切证明,色情文学作品使社会上充满性犯罪;同样,

也不能确切证明,色情文学作品能使社会摆脱性犯罪。这样,不

可避免地也就出现了色情文学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观点。有人就此

提出,色情文学既无益也无害,对此人们所可能采取的唯一理智

态度,就是超然和旁观。



    这种观点认为,色情文学、色情文艺已成为今天西方大众文

化的一部分,正如其他大众文化一样,我们无法遽然断定它的好

坏,判断它目前正在以及今后可能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什么样

的影响。因此,贸然加以诅咒或赞扬都是不合适的。美国《时代》

周刊文学副刊编辑部的一篇文章所持的正是这样的态度:“不要

再迷恋于这样的幻觉,即色情文学是社会幸福的一种工具,而应

代之以这样的看法:色情文学既无益也无害。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但这种观点,许多人都不愿接受,因为这实质上是一种悲观

主义的态度,如果说色情文学既无益也无害,即色情文学对人们

没有任何影响,那么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一般文学作品在影响人

们的心理状况、生活观念方面,也同样是无能为力的。





                      八



    近几年来,依循方法论的路线,西方文化学术界有关色情文

学的论争又有了新的进展。一些学者,比如伊恩·罗宾逊(Ian 

Robison)和马苏德·汗(Masud Khan)改变以往道德评判的标

准,转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展开对色情文学作品的分析批判。他

们提出:我们不应从色情文学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的角度去判断,

而应从它本身的文学性质上来认识;不应用社会学的语言来分析,

而应用文学的语言来评价。以往的论争整个地偏离了轨道,因此

长期纠缠不清。其实,色情文学的真正问题不是不道德,而在于

它是一种可悲的坏文学。



    这一批评确像是抓住了要害。在文学界已出现一种颇具讽刺

意味的现象,色情文学作家及其拥护者在和道德主义者所进行的

无休止的论争中,往往持满不在乎的态度,可有一种批评,却是

他们所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人们指斥色情文学是一种拙劣的坏

文学,所贩卖的只是一些可怜的文学和病态的心理学。



    要说色情文学是一种拙劣的坏文学,这一点是不难得到证明

的。康诺利(L. W. Conolly)专门对色情文学作品的语言做了

分析,他评价说:色情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比喻往往是随心所欲

的、前后矛盾的,有时又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语言贫乏,

总离不开如悲鸣、呻吟、迷乱、狂欢、高潮那一套陈词滥调,缺

乏探索和说明那些需详细描写的主题的能力,色情文学脱离了人

类在运用语言以了解和提高自己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想象的风

格和传统。



    更有人指出了色情文学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将性

满足等同于性暴力。在所有色情文学作品中,几乎都能看到涉及

暴力的比喻,如:“进攻”、“爆炸”、“戳刺”、“打洞”、

“猛撞”、“挖空枪筒”等等,可以说,色情文学是具有侵略性

的性暴力文学,是永无止境的性获得文学,是机械性质的性关系

文学。事实上,色情文学是在歪曲性和丑化性,将人类性活动变

得丑陋、堕落、廉价和肮脏,它是有关性的谎言,它不仅不能增

进人们对性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相反阻碍了人们对人类性本质的

理解。色情文学使性变得廉价,将人的性关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甚至更低,色情文学正在毁灭人类从性的复杂中所体验到的各种

情感和意义。



    由此,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反省,他们意识到,虽然不必为以

前的社会学因果论辩护,但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色情文学

与人们的观念及其行为之间仍可找出重要的关联,尽管这种关联

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可以客观测量的。一个社会中有关性的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实际上代表了这个社会对于性的意义的普遍

理解,有关性的语言的一切表达,就是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的

人们对于性的理解和评价。人们只能够通过日常的语言去理解性,

如果一个社会中,有关性的语言都被色情文学的语言所掩盖和取

代,那么,人们就只能根据色情文学去理解性了。色情文学的语

言粗鲁、丑陋、贫乏且充满暴力,人们对于性的理解也就只能如

此丑陋和贫乏了。正如奥威尔在《政治和语言》中所作的论断,

政治思想,最主要是政治行为的质量取决于人们日常所使用的政

治语言。人类性关系的质量同样取决于人们解释性关系、性行为

所使用的语言。



    毫无疑义,色情文学的盛行将会腐蚀一个社会的性语言,并

进而腐蚀人们的性心理以至性行为本身,从而产生消极的社会后

果。一位社会哲学家推论说:“如果我们允许色情文学到处泛滥,

那么,从最好的方面说,人们在性的方面会变得越来越粗鲁、野

蛮、忧虑、冷漠、非个性化、贪图享受;从最坏的方面说,我们

社会的精神素质将整个地崩溃瓦解。”这可能有点夸大,但许多

人认识到,这些夸大的部分只要有一小部分是真实的,色情文学

也就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九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色情文学呢?



    坚持文学批评立场的学者认为:既不要像丹麦人那样,鼓励

色情文学的发展,进一步耸人听闻,让这些文字垃圾供应者赚大

钱;但也不必对他们起诉,不用去审查他们在写些什么和卖些什

么。官方审查制度令人反感,也不起作用,再说政府也无权这么

做。最好、最理智的方法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同时毫不留情地

予以批评斥责,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很可能,当我

们承认色情文学的存在之际,它就会悄悄地溜走。我们应该使色

情文学在蔑视中灭亡。





(张桂华,学者,现居上海。主要著作有《怎样讲道理》等。)

 






--
请光临"宇慧文学视界"
http://plains.yeah.net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7.190.12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