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tranger()
整理人: stranger(1999-07-23 15:05:18), 站内信件
|
或许是受影视媒介炒作的影响,近来关于苏俄文学的文章多了起来。本来一 个人喜欢看什么不看什么都属于个人选择的范围,但是不少文章在谈到保尔或者托尔斯 泰时,总免不了一边是顶礼膜拜的尊从,而另一边则是慨叹人心不古的贬损,这就显得 多少有点情绪化了。
众所周知,我国有一段相当不短的时间,苏俄文化被我们视若相当于整个世界文 化的。应该说,《三套车》的旋律是比民谣动听,高尔基的小说也比样板戏感人,至于 《列宁在1918》怎么都比《南征北战》更像电影的。所以时至今日某个年龄段的人们在 衣食丰足的时候,怀旧一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此而变本加厉,硬是弄出个苏俄文 学是如何如何的深刻如何如何的优美就很难让人信服了,虽然翻案文章总能耸动视听的 。将那些被官方忽略的三流作家诗人进行新闻炒作,也一并是自作多情的了。
平心而论,大多数中国人是对苏俄歌曲和电影要比苏俄文学要熟悉得多的。但从 很多角度来看,无论在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夏伯阳》,还有那让刘小枫们 感动得热泪盈眶的《金蔷薇》,其文学水准都算不上是世界一流,就算是排在第二流也 多少有点勉强。中国人对这些东西的服膺,是共鸣多于理智,落入滥情的俗套。不错, 旧中国和旧俄国在文化系统上不无共通之处。两个老帝国都有过漫长而愚昧的封建专制 ,大多数国民是文盲、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受过教育。因此中国人对于苏俄文学中那些关 于苦难与人民的主题是比较容易体会的。
不过面对任何一种文艺形式,仅仅着眼于情感认可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而且这些 特定条件下的感动也没有必要持续渲染。
对于另外那些被炒作的所谓重新发现出来的苏俄作家,恐怕也要具体分析,因为 时代毕竟不同了,文化土壤也有所改变了。很简单,比起普希金来说,罗布茨基是离俄 罗斯的土地更近,但那是因为他对这个传统的理解和见闻比起半个世纪前他的前辈显然 丰富多了。
不管怎么样,我的意见是对于任何东西都必须予以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当某种东 西成为潮流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更多的清醒。
文化空间
深圳特区报99.6.20 (编辑有删改,我会把原文贴上来)
-- 无心杀贼,有情补天!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3.155.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