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tranger()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20 22:05:08), 站内信件
|
再来看作者颇为自得的《十万进士》,如果科学史实叙述大致不差的话,最后 一句问话充分显现了余秋雨的思维方式:“灿烂的中国文明,繁密的华夏从才, 究竟中了什么邪,要一头钻进这种鬼火、呻吟和恶臭里边?”在他眼里,科举制 度就成了中国科举文明的代表,考举者也就囊括了华夏人才。经过余秋雨一解剖 ,我们才发现,原来中国文明史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到一篇散文就可以总结出一 个文化命题!
我要批评的,不是余秋雨史料的错误,不是《山居笔记》煽情的写法,甚至 不是余秋雨喜欢标举的文化高调,而它们背后的思考进路。史实到了余秋雨手中 ,往往成了随意拿捏的泥团;抒情议论对于文化散文,通通是朱红青紫的颜料, 一篇文字旁征博引,花团锦簇,还有“文化”的光环,可是作者的结论靠这些东 西是推不出的。一次两次不觉得,读多了就能感觉到。
这里我要引用一位父执写给我的信中的话“他(余秋雨)写到的别的地方, 如道士塔,没有去过,不好评说。但如江都堰,太熟了,就不免觉得他有点‘洒 狗血’……”。“洒狗血”是京剧术语,意指造作、不真实的作派。《霸王别姬 》里程蝶衣骂从花满楼赤脚逃出来的段小楼的相好,就是“那就别在这儿洒狗血 了!”汪曾祺在《泰山片石》里称扬杜甫的“贷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李 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为什么?读读余秋雨。
我颇疑心余秋雨的走红,是因为他的文化姿态而不是散文成就。是啊,谁不 说俺家乡好?一篇《抱愧山西》,山西人时常称引;一篇《千年庭院》,湖南人 自然大悦;《乡关何处》更是算得造福桑梓。更重要的是,他给了读者一个可以 轻易感知、简单把握的“文化”。本世纪谈中国文化者,往往陷入非褒即贬的怪 圈,但余秋雨不。余秋雨颂扬文化,是以反思的姿态颂扬;余秋雨批评传统,是 以继承者的身份批评。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那么容易为国人接受,在海外流 行。我想任何批评者的喋喋不休都改变不了什么,第三本换汤不换药的文化散文 又将出版,且被盗印。呜呼,余兮余兮,奈若何?
(戳穿余的真面目,所见以本文为最有力,对老余还有幻想的人一定要细读)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bbs.huizhou.g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