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精妙书评>>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

主题: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
发信人: beatrix()
整理人: stranger(2000-10-22 10:52:28), 站内信件
    马歇尔·普鲁斯特(Proust),法国作家。他生活在二十世纪前期,此时的
欧洲正是理性开始崩溃的年代。《追忆似水年华》在当时无疑是一部震撼性的巨
作,就像其序言(安德烈·莫罗亚)所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没
有哪一部作品像《追忆似水年华》那样引人注目了。
    《追忆似水年华》尽管有着七百万字的巨大篇幅,却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
小说。它不是《悲惨世界》那样的史诗,也不是《人间喜剧》那样的风俗画卷。
用罗兰·巴尔特的评论,它是“现象学式”的。也就是说,它描绘事物,叙述事
件,抛开“客观,真实”一类的理性的要求,而是一种纯然直观的态度,所有的
事物,所有的人物都经过了作者的眼睛,才进入书页之中。(像Hussel所谓的“
面向事物本身”。)《追忆似水年华》里的世界,完全是普鲁斯特个人的世界,
而不是巴尔扎克的那个客观实在的巴黎社会。诚然,作者也经常插入大段的议论
来指出这一点,但这丝毫不表示作者向“客观化”的努力,也许仅仅是对自己的
内省的直观叙述而已。
    在《追忆似水年华》里,作者阐述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时间观。在普鲁斯特看
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
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
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
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
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这点我想很可以类比于海德格尔:
人因为“烦”而沉沦而不能认识世界,正如人不能在当前的时刻了解当前的价值
;人认识世界是通过“当下上手”的工具与其它事物的“因缘”,正如一个微小
的感受与其它感觉相联而使整个回忆得以揭示。不同的只是海氏的“本真存在”
在将来,而普鲁斯特的“本真存在”(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在过去罢了。
    此外,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也极有特色。对于作品的结构,序言里有一个著名
的比喻:“圆拱”。斯万家和盖尔芒特家的两条线索在作品里发展,最终汇合在
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一般的一部家族史。普鲁斯特的文字也相当优美,
尤其擅长使用比喻,对于各种细小的事物和内心感受都刻画得具体而真切,即使
是中文译本也不能使其减色。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意见。要真正领略《追忆似水年华》的魅力,还只能靠亲
自读一遍。尽管七百万字的篇幅对于吃惯了文化快餐的现代人来说是长了一点,
而且普鲁斯特的文字虽然优美,但有时也给人太细致以至啰嗦的感觉。但只要有
耐心把它读完,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
追恋着逝去的年华,那是我最真实的世界。
喜爱普鲁斯特的朋友,请让我牵牵你的手。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84.11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