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精妙书评>>《美国重新发现的中国》书评

主题:《美国重新发现的中国》书评
发信人: dryriver()
整理人: iamtrueman(2000-10-15 13:21:18),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dryriver 所发表 】


结束语
送交者: 谢翔 于 January 17, 1999 11:03:02:[新观察]
回答: 《美国重新发现的中国》书评 由 时鉴 于 January 17, 1999 10:48:15:

结语


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国一直躲在苏联的背後,悄悄地

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舞台上的光线都被苏联夺去了,

美国人对中国并不是百分之百地专注。中国利用这一特殊的国际

环境,巧妙地迫使英国在一九八四年同意将香港在九七年交还给

北京,後来还设法迅速地走出了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阴影。

如果在今天的条件下重新谈香港回归问题,或重新试图摆脱「六

四」後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处境,其难度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很可能都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


一九九一年年底苏联的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格

局。二次世界大战後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个超级强国相

互对抗的局面一去不复返,美国在全球舞台独自称雄的局面几 

在一夜之间形成。俗话说,「水落石出」。苏联(俄罗斯)由超

级大国蜕化为二等强国,中国则由发展中国家晋升为仅次於美国

的多个「群雄」之一。这种「一降」、「一升」的变化,对中国

格外不利。


中国的崛起使美国人受到震动,之所以受到震动,主要原因在於,

在美国人眼里,中国还不是一个可以充分加以驾驭的国家。如果

中国完全在美国的掌握之中,则即使中国再强大一些,华盛顿也

不至於多麽恐慌。为了应付中国这个陌生的新兴强国的挑战,美

国人很自然地要寻求有效的办法,不同的思路衍生出不同的政策,

於是产生了「接触」派和「遏止」派两种立场,两种战略。虽然

方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即: 要设法使中国成为一个不至於

威胁美国利益的和不会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的国家。


理性地讲,虽然遏止中国的声浪最近几年有增强的趋势,但是,

「遏止」派目前仍然是少数派;他们对华盛顿的主流对华政策有

牵制,不过,还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中国人当然对不友善的

言论感到敏感和愤怒,但是,也应该看到,有许多美国人仍然对

中国抱有明显的好感,这种好感有时非常纯朴和真挚。更多的美

国人出於实际利益的考虑,也反对把中国树为新的敌人。中国人

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馀。中国的知识

分子,更不应该把一些险隘的观感肆意发展到极端,一味地鼓吹

对美国「说不」,或把美国人的「中国观」简单地概括为「妖魔

论」。换句话说,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浪潮应当有限度,应当有

所节制。


在解读美国人围绕中国政策所进行的辩论时,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值得注意。第一个特点是,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还相当肤浅。

在阅读本书的前四章时,大家不难发现,有人说中国像魏玛德国

(第二帝国),有人说中国像希特勒德国(第三帝国),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斯大林式的国家,有人甚至干脆把中国称为「邪恶」

之国。这是美国人在为中国「定位」时表现出来的知识缺乏症。

其实,中国就是中国,中国既不是德国,也不是苏联;中国头上

的那顶「共产党国家」帽子未必有那麽丑恶或邪恶。但是,问题

在於,绝大部分美国人,甚至是很有学问的美国人,不一定对这

一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既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薄弱环节,也

是中国对美政策的空白区域,值得两个政府反省。


另外一个特点是,在商讨如何应付中国的挑战时,美国人常常不

由自主地陷入实际利益与价值观念的矛盾之中,但是,至少到目

前为止,实际利益往往最後占上风。鼓吹意识形态因素的主要阵

营由一些国会议员和新闻界人士构成。议员是民意代表,很自然

地会有一种道义感和使命感。当然,也有选民背景的影响,还会

受到培养个人名 的动机或政治野心的驱使。新闻记者和报纸专

栏作家的主观成分有时更强,因为,他们一般不会直接感受到选

民的影响,也没有政治上的抱负,更容易在意识形态的天空中无

羁无绊地漫游。但是,应该明确地指出,虽然往往是实际利益当

头,但是,除非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美国外交政策的理想主义

因素还是不能少。正如一些美国人所说的,美国价值是美国建国、

立国和强国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维护这些价值的阵营随处可

见。因此,中国不可能幻想有朝一日华盛顿会自动闭嘴,放弃指

责中国的人权状况和香港的民主情况。


中国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内,在军事上、技术上和经济实力上,

都不足以挑战美国霸权,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角色。过早地喧

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情绪,只能引起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和反感,

加强对中国的遏止,对中国不利。只要中国不采取对外好战和扩

张(也没有必要)的政策,主张遏止中国的人就找不到一个统一

战线。


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当年苏联的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中

国已经在经济上与主要西方国家和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

的互相依赖关系,中国正在逐步加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任何打

击和制裁中国的行动,也都会影响到打击者和制裁者本身,也会

影响与中国有经济贸易关系的其它国家,引起这些国家的反对。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多元化,不仅在经济上对中国有利,而且在

战略上也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措施。因此,虽然中国现在被曝露在

舞台的聚光灯之下,但是,中国的国际处境仍然不是太糟,中国

完全不必、也完全没有必要与美国迎头相撞,成为誓不两立的对

手。


这本书对台湾问题和「政治献金」问题叙述得很少,不能不说是

一件憾事。如果今後有时间、有机会,作者会尽量采取措施加以

弥补。


只要中、美两国能够加强沟通,深化合作,这个世界就不会出现

大乱,两边的将近十五亿人囗就会有和平和幸福的日子过。这是

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也是结束本书时的衷心期 。


谢 翔 一九九七年八月於美国纽约市






--
网易,网易,泡网不易。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51.222]
--
※ 转载:.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51.22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