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闽南方言〗>>【方言历史】>>趣谈泉州话

主题:趣谈泉州话
发信人: xiaohui1905(维多利亚)
整理人: icesnow1216(2002-06-28 12:25:37), 站内信件
    泉州方言作为泉州地区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泉州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独具特色的泉州地方文化的创立、丰富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泉州文化的向外传播起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研究泉州方言,可以从中窥见泉州地方文化别具一格的特色,领略泉州这块热土的历史文化风采。单从“鼎”、“墟”、“甘仔得”这三个泉州方言词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泉州人文历史等诸多现象。“鼎”在秦汉之前是全国通用的烧饭做菜的炊具。其后中原汉人南下把这个词带到南方,至今还保留在泉州方言中。而北方人在秦汉之后已改称“鼎”为“镬”。“镬”这个词南渡进入吴语区之后,北方话又用"锅"来取代“镬”这一名词。然而泉州方言在形成之后,其基本词“鼎”就不再发生更替。从同一炊具由北到南的不同叫法,隐约可见泉州方言形成的时代。  
  “墟”在泉州方言中是“集市”的意思。据周振鹤、游汝杰分析,“墟”作“集市”又是古越语底层词在方言中的遗存。今天的壮侗语言仍把集市称为“墟”;古代属于古越语地区的闽、粤,今天的方言保留"呼市为墟"的习惯。而古汉语中的“墟”本作“虚”,是“大丘”、“故城、废址”的意思,当“墟市”解始于唐宋,是从南方方言的古越语底层词进入北方古汉语书面语的。从“墟”这个词的使用,可知中原汉人南下定居闽、粤时南北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汉人在定居泉州的过程中,先进的汉语逐渐取代了古闽越语,而古闽越语中类似“墟”这样的语词就在泉州方言中沉淀下来。  
  泉州方言称“西红柿”为“甘仔得”。这种叫法源于菲律宾的他加禄语kamati。由此得知泉州的西红柿是从菲律宾等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外来语借词反映了泉州地区与域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