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闽菜佳肴〗>>【泉州佳肴】>>[转载] 泉州风味.小吃

主题:[转载] 泉州风味.小吃
发信人: lovelygirl_530(☆小魔女☆)
整理人: icesnow1216(2002-06-28 11:30:52), 站内信件
                 中国的点心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1500年之前,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就已存在常馔(即吃饭)和小食(即吃点心)之分了。唐代,人们用点心一词来表示稍许吃些食物的意思。唐代后期,粉食已经十分普及,点心也流行了起来。宁代时,称早晨的小食为点心。中国人传统的饮食思想造就了几千年吃点心的饮食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点心和小食日益多样化。同时,各地域的点心也反映了各地的商业环境。主要物产及饮食习惯。比如:北方的点心朴食无华,十分实惠,南方的点心受海外饮食的影响,做工十分考究。

泉州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山海资源。

历史上两次中原汉民大量南下入闽,带来了北方汉族古老的饮食文化。

唐代,泉州港是中国四大商港之一,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

物资人员的大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大交汇。历代厨师利用丰富的物产,兼容中外烹饪特长,逐渐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闽南菜流派。作为其一翼的泉州风味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的内容。

泉州的春饼 、嫩饼外地难以比拟,因为泉州春饼和嫩饼加有花生粉和海浒苔,实行山海交错合作。明人何乔远边吃边吟诗云:何物春盘伴嚼冰?海苔乾翦细菱菱,青同夜雨灯前韭,绿是扶难能可贵枝上藤。误听翻令疑构鸭,清斋何似困饥鹰?一经焙火寻堪啜,绝胜乌麻待丸蒸。”

泉州风味小吃的一些常用原料是从国外引种的,如小粒花生是明万历年间引进的,甘薯是从吕宋岛传入的。这些物产经精巧制作,便成为独具风味的名点。泉州人搞花生仁汤另有一番匠心和创造,炖好的花生仁表面看起来洁白完整,实则用筷一捺,烂如泥浆,吃时香味四溢,入口生津,耐人回味。

 
 芋泥用槟榔芋(蹲鸱,又名上芝),早在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月就喜不自禁写道:“我与瓜蔬味最宜,南来喜见大蹲鸱,归与传取东坡法,惨玉为羹且疗饥。“北宋苏轼(东坡)在黄州当团练使,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王十朋跃跃欲试,也要制作既疗饥又美味的食品。

泉州是我国政府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分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榜舍龟故事脍炙人口;满煎糕使人联想起地名清军驿,表明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西垵土笋冻的传说让人看到民族英雄戚继光劳苦功高的业绩。一道道风味小吃,也是一则则爱国爱乡的生动教材。

泉州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各种宗教活动的圣地,这里保留了十几种宗教的遗迹,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隆庆府志》曰:“泉州风气温融,人素质实……昔日号曰佛国,曰海滨邹鲁。”泉俗婚丧喜庆,敬神祀祖,馈赠亲友,多有风味小食礼仪食品。许多风味食品普通家庭都能烹饪制作,可祭祀,可请客,可作家宴,如百寿龟、白米龟、碗糕、碱粽、芋果、元宵丸、桔红糕、绿豆饼、嫩饼菜等。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6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9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居住在台湾的泉州籍同胞有900万余人。泉州风味小吃由于华侨传播而饮誉东南亚等地。

泉州风味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其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鲜美不喜加油腻。

泉州地方风味小吃款样颇多,这里未能括囊,仅收108款风味小吃,这些小吃以泉州名特食品为原料,以闽南菜方法制作,在各区县或全市范围流传,为老百姓所喜爱。


吃在泉州--风味小吃列表

 


----
 ☆☆☆
 我想我可以习惯一个人生活, 
 我想我可以假装不曾爱过, 
 冰凉的夜里让眼泪温热我。 
 我想我可以习惯一个人生活, 
 我想我可以假装不曾爱过, 
 感觉如果要走谁能说NO! 
 爱情是个梦,而我睡过了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