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港 事 錦 囊 〗>>【 港 人 治 港 】>>【港事杂谈】>>新加坡人睇香港

主题:新加坡人睇香港
发信人: sam726hk(森美)
整理人: sam726hk(2002-06-22 14:26:31), 站内信件
★聯合早報★

香港前景在于共識

----------------------------------------------------------------------
  再過一個星期,香港將慶祝回歸五周年,而這也標志著特首董建華第二個任期的開
始。面對前頭的挑戰,董建華顯然已積極部署,月前推出“高官問責制”,便志在組成
一個更經得起風浪的班底。

  這些日子來,香港傳來的經濟信息并不十分利好,市民可說在怨氣中度日。失業率
上升到7.4%,甚至連一家大酒樓的結業,也引起社會恐慌﹔房地產業仍然低迷,許多
市民陷入負資產,樓房賣不出,也還不起分期付款,斷供的個案日增。

  香港與新加坡往往被視為既合作又競爭的東方“雙城”,面對目前的經濟瓶頸,難
免也有人提出,香港應向獅城的財政預算案借鑒,甚且應仿效新加坡引進消費稅,增加
政府收入。然而,要不要引進“大膽”措施,則令港府十分猶豫。

  照我們看,香港目前最缺乏的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共識,而這個共識則必須靠更大的
政治決心去建立起來。香港這几年的時機固然不好,亞洲金融風暴碰上全球科技股泡沫
破滅,經濟轉型之際又偏逢結構性失業。然而,同其他經濟體比較,甚至同新加坡比
較,香港仍占有不少優勢。港人仍應好好掌握有利的條件,并沒有必要太悲觀。

  回顧過去的五年,香港無疑把過多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政治議題上,每每膠著于
市民,甚至新移民有沒有足夠的民主、人權、表達自由這類爭拗。其實回歸之后香港是
中國的經濟特區,從政治體制到經濟發展模式差不多是已經定型的,周旋變化的余地不
多。明智的選擇就是發揮香港的優勢,提高競爭能力。

  每個經濟體都有它的幸與不幸,香港其實仍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地方,比如說,有中
國這么一個大腹地。香港人其實也不必埋怨廠商到內地發展,大財團到內地開分店,這
是市場經濟使然,趨勢也不可逆轉。至少,香港鄰近的城市對它是友善的,讓香港的資
金有“重生”的機會。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所面對的周邊競爭與角力顯然尖銳得
多。

  同新加坡比較,香港也不必負擔國防與外交經費﹔這是筆龐大的數目。吳作棟總理
便曾提到,為了維持武裝部隊和一個外交部,新加坡不可能把公司稅調低到香港的水
平。這一來,香港在投資環境方面比新加坡占了很大的便宜。

  同中國內地大城市比較,香港目前的法治和透明度仍然走在前頭。與此同時,香港
民間的創業自發性仍然旺盛。這已成為一個百年傳統:在“穿膠花”、“貼公仔”的時
代,港人并沒有經過政府提點,便已建立起名列世界前茅的輕工業,轉口貿易、服務
業、娛樂事業等的中心。

  港人眼下缺乏的,基本上是“共識”兩字。為減薪問題,公務員與政府產生沖突,
看來便是毫無必要的。香港公務員的薪金制度,其實早在回歸前夕便被殖民地政府不正
常地拔高。過去三年香港面對通貨緊縮期間,公務員的薪金卻逆流而上,中低層公務員
的實際薪金增長達23%,這是不符民情的。

  更甚的是,港府精簡運作,提高效益,采取小政府的原則,是至為必要的,可說別
無選擇。港府只有在不犧牲服務水平而提高效率下,才有希望帶來復蘇的經濟前景。港
人唯一可走的道路,看來是同舟共濟。



----
香港龍情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