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7664002(源)
整理人: tf386930(2002-07-01 15:36:44), 站内信件
|
每年农历五月的一天,母亲都会在我家铁门上插一束艾草菖蒲,提醒我端午节到了。现在又到了农历五月,看着邻家奶奶坐在门前石板上包粽子,便想起外祖母。二十几年前,外祖母一边把箬叶浸泡在水里,一边说着屈原投水的故事。记忆里总有一种清水泡开箬叶的香。只是,那时候我不知道《离骚》和《楚辞》,更不懂那个投水以明志的屈原。
后来,我有机会见到了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所作的《屈子行吟图》。画家笔下屈原的造型凄苦而忧忿,2000多年前的屈原是否就是这副模样?后人就不得而知了。只是,这一定是那个走出朝门的屈原,他果然地在行为与后果间划下一条界限,笑着说要清理一些属于夏季的章节,以抵御即将来临的冬寒; 这一定那个到了湘南以后的屈原,他在汨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这一定是那个对渔夫表明心迹的屈原,他激动地说:“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
其实,我大可不必去探究诗人是否一定是清瘦而凄苦的,因为画家的笔实际上是借画以抒怀,表现一种对现实的不满。而我说想起了屈原,也并不是想论证屈原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及其表现出来的“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也不是他所创造的有丰富想像的境界和自由空间,而只是想在五月,重新认识和了解屈原。
我过去没有专心地读过《离骚》,因此对骚韵的认识过于肤浅。可是当我重新面对《楚辞》时,我分明感受到一种诗情与品格。屈原作品中常引用兰、芷、桂、若、蕙等草木,诗人在这些楚地的草木身上,找到了可以寄托感情的载体,将他对理想的追求,不能实现的无奈演化为怀疑和抗争,将不解与苦闷借问于天吧。
拒绝污浊,拒绝世俗的诱惑,并坚信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操守,无疑这将是今天我们重新洗涤自己精神世界的芷兰之根。在现代的文人中,有临水情怀的也不乏其人,如大家都熟悉的老舍先生,只是关于他受辱而投湖的文字不多。但是在当我读到有关文字记载的时候,总能感到有一种叫做洗礼的精神在左右着我们。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洗刷自己情怀的精神。
投水以明志,屈原精神由此上升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不与污浊同流,那就洁身自好,当所有的吟咏和抗争不再有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死去。屈原投水,毫不质疑地表明了诗人愤世规劝的心迹。可是,昏庸权贵可能会在这样的规劝中猛醒吗?我不由得为屈原叫“屈”。我们每年都吃着散发着箬叶清香的棕子,不知每个人都能否读懂诗人的良苦用心。
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屈原都背着山,遥遥地看着对岸掷下的粽子,一只只坠入江面。每年,每年都如此……
---- 梦里,拈一把桃红的妩媚,
让它轻轻的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