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enchensh(阿麈)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6-24 14:12:23), 站内信件
|
最早知道永嘉这个地方,是读谢灵运的山水诗。
乱流趋孤屿
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
空水共澄鲜
偶然看到关于永嘉境内楠溪江两岸的风光片,奇山秀水果然不凡;保存得相当完整的古代村落以及迄今仍残留着的耕读文化和宗法形制的历史印迹,可以捕捉到数百年前先祖生活意韵的记忆片段
永嘉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北岸,南北距离70公里,东西距离65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永嘉”作为县名始自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永嘉”二字,取“水长而美之意”,距今已有1400余年。
楠溪江在浙江永嘉县境内,有“三十六湾、七十二滩”之称的楠溪江逶迤曲折,江水贯穿永嘉南北,流经温州汇入瓯江,东归入海。 楠溪江流域山高水绿,植被丰茂,是瓯兰的宝库。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诗人谢灵运因恃才傲物,为权臣所恶,出为永嘉太守。从先祖谢安隐居的始宁东山到永嘉,昔年只有出海的水路可通。谢灵运性好的山水,可是天台虽说佳,雁荡亦奇,却连鸟道也无,诗人去永嘉,看来无路可走。
其时的永嘉算是南蛮之地了,尽管在汉时,越王勾践后裔封为东海王,设邑于永嘉,即世俗所谓东瓯古国,其实还是一片荒芜。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始在东瓯旧治设永嘉郡,学者郭璞为首任太守。郭璞跨山筑城,引水入衢,城内有七山三潭,城外瓯江如带,名美一时。其后王羲之亦携鹅而来,做过一任永嘉太守。
现在谢灵运要来了。
诗人谢灵运领着僮仆数人,一路“伐木开径”沿始丰溪,过天台,直向永嘉而来。一路赏山品水,几个月后,诗人谢灵运总算踏进了永嘉的衙门。处理公文对一个诗人来说,肯定太枯燥了,所以在永嘉任上,谢灵运公务之余,喜欢动手做做木屐,这就是后世闻名的谢公屐,屐下有前后两齿,上山时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诗人就穿着这样的木屐,访遍了永嘉山水。
谢灵运开山南而来,尽兴而去,在永嘉谈不上有什么政绩,但他所辟之路却吸引着诗人的行旅。孟浩然四十落第后,曾漫游东南之地,从东山沿谢灵运之屐,去永嘉访友人张子容,并一同归隐鹿门山。而李白和顾况亦接踵而至。太白登瓯江孤屿,作《孤屿诗》:“康乐上宫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其实孟浩然和李白等人游历永嘉时,永嘉已易名了。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永嘉为温州。据《浙江通志》引《图经》记述,因其地“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故名温州。唐朝的诗人依旧呼为永嘉,则是怀旧了。
自谢灵运之后,从东山去永嘉的道路上,行游的旅客多是唐朝的诗人,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唐诗之路。
永嘉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不少有识之士。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同为南宋永嘉人。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以晚唐时贾岛、姚合为法,专攻唐体,刻意苦吟,注重锻字炼句, 诗风简约清逸,冲破江西诗派藩篱。因四人字号中都带有“灵”字,人称“永嘉四灵”。
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主张事功学说的永嘉学派,不同于朱熹的道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在当时学术思想界具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这些历史的积淀,使得永嘉在千秋万代留下不朽的印迹,永远也不会磨灭。关于永嘉,今天就先写到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