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残荷)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5-30 08:33:06), 站内信件
|
看了冰澜的蔡义江讲座记录,又读了他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的几篇文章,颇受教益。但同时也对其中的一些说法甚是不解,因而很难苟同,所谓无知者无畏,竟想在此议论一番,以期一吐为快。
这次看的主要是对《葬花辞》和《芙蓉女儿诔》两篇的剖析,所存疑问者,是"黛玉泪尽之时,宝玉当时不在贾府,宝玉应该是因贾府而活罪流落在外,等到来年再回到贾府时才发现人去楼空”和"将来贾府因宝玉闯出'丑祸'而获罪,黛玉凭着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也完全有可能蒙受某些诟辱的"这样的结论。
作者的依据主要是甲戌本的批语:“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文中作者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另一个依据是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再结合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诡画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的芙蓉花丛里出现黛玉影子、让他们作不吉祥的对话等情节,
由此作者对《葬花吟》的“似谶成真”深信不疑。
"谶"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预言"了,在古代这通常与巫术有关,古人多有迷信者。红楼梦不乏对"谶"的应用,如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等等。所以如果说这些情节有“似谶成真”的意味,确也非凭空想象,其实即使这真的是“似谶成真”,与黛玉在绝望中凄凉死去的结局也是相符的,跟"宝玉避祸不在贾府"却看不出有什么关系。但是作者却进而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飘泊难寻觅”和“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得出黛玉死时宝玉因"丑祸"而避难在外,理由是“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我以为这太牵强了。如果《葬花辞》每句都是谶语,那么"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岂不是可以说黛玉以后象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这似乎有断章取义之嫌。
且不说这些前提都是假设的,不管是脂砚斋的朋友那句话,还是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都只是认为《葬花辞》可能是黛玉日后的写照,并没有说明"玉兄之后文"是什么。那么作者的"宝玉闯出'丑祸'而获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呢?从前八十回看,宝玉对外既不追逐名利,又素谦恭有礼,想是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丑祸"的(横行如薛蟠者尚可逢凶化吉,况宝玉乎),对内宝玉的"意淫"是对女孩子们的尊重关爱与同情,而儿女私情他心中便只有黛玉一人,宝玉的"淫"绝非贾琏薛蟠之流的"淫",更不可能有什么"丑祸"了,却不知祸从何出,竟令他要流亡他乡,累死黛玉。作者想必是赞同"晴雯影射黛玉"说的,但是要说黛玉与晴雯结局相似,难道她们都在孤独中凄凉死去还不够,还要平空造出个"因与宝玉的亲近关系而受累"的相同点么?
另外,作者认为《芙蓉女儿诔》是借诔评击当时政治,这一论点似也太政治化了。作者在评析时写道:
…这里,“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一句,特别值得注意。它明白地告诉我们诔文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微词”,即通过对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情节的褒贬来讥评当时的现实,特别是当时的黑暗政治。何以见得呢?所引为先例的“楚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讽喻政治的。而其中被诔文在文字上借用得最多的是屈原的《离骚》,这并非偶然。《离骚》的美人香草实际上根本与男女之情无关,完全是屈原用以表达政治理想的代词…
何以“微词”定是讥评政治?难道就不能讥评迫害晴雯的人如他母亲王夫人?屈原的《离骚》也不见得是"表达政治理想的代词",更多是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操和为世所不容的心境,借用在晴雯身上又有多少政治意图呢?
作者在最后说"…但是,由于作者不可能科学地来认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所以,他既不能了解那些他加以类比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受到排挤打击者,与一个命运悲惨的奴隶之间所存在着的阶级区别,也根本无法理解邪恶势力就产生于这一制度的本身;要拔除这种邪恶势力,就必须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可见作者政治意识是很浓的,我想,如果让作者在曹雪芹生活写作的年代当政,曹雪芹必死无疑了。
---- 月下芙蓉影,风雨残荷声 ---<<☆ 斯是残荷,不自弃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