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oci(柯柏文)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5-27 17:50:13), 站内信件
|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十分重视发展小城镇。经过几十年规划和建设,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发展小城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尊重规律,循序渐进,而不能单纯通过政府行为强制推 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年英国随着海外殖民地的独立,外来人口大量涌进英国中心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还由于本土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投资的增加,新兴工业部门的不断出现,为寻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一批小城镇在中心城市附近发展起来。
匈牙利野认为,城市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人为地将村镇改为城市,或是将几个村庄集中在一起人为地建造城市。30年前,匈牙利政府曾制定过一个城市发展规划,按照这项规划,政府只集中精力发展大中城市,不重视小城镇的发展,甚至还将一些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撤消。后来的结果表明,匈牙利政府当时这种为了城市工业化而实施的“集中”政策是失败的。由此得出的一个教训是,城市发展应注意自然条件,更要重视可行性研究。
发展小城镇应有科学的长远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而不能有短期的、缺乏长远的、不科学规划,否则造成布局不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小城镇是埃及国土上闪耀的一颗颗明珠,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埃及只引了不少阿拉伯国 家和其他国家对埃及的投资,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使对于集中聚居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埃 及人口开始得到分流。小城镇在埃及带动了大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埃及政府十分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并把小城镇的建设看作是实现埃及现代化和推行私有化政策的关键一环。小城镇的建设在埃及实现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作用日益扩大。通过建设经济型的小城镇,扩大了埃及土地可居住部分的面积,使一些边境地区得到开发,并使之与内地人口稠密的城区相连接;保护了农业耕作土地和防止非法建设;减轻城市交通难题,减小人口稠密状况;有助于工业和旅游业的开发,有效地利用埃及的沙漠和沿海地区的资源;通过重点开发西奈和西南埃及,向开发商提供土地及服务,在新城镇地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埃及的小城镇建设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埃及政府制定出长远计划。首先他们进行可行性研究,对那些有可能吸引人口迁居的,自然和条件较优越的地区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埃及政府还为这些小城镇制定具体的生产投资计划,国家承担对这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如饮用水、卫生、电力、运输和通信系统等,而对具体生产项目则鼓励私营部门进行投资。
小城镇的建设为埃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迄今为止,在全埃及新兴建的19个小城镇里约有10万多家工厂开工,这些工厂由私人部门投资125亿埃镑,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
英国历届政府都十分注重小城镇建设的合理布局,并努力创造条件发挥每个小城镇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确保小城镇居民生活方便、舒适,政府特别注重环境的整体规划和生活设施的配套。根据城镇的功能和规模,在交通、通信设施、医院、学校、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等点面布局问题都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大多数小城镇先由政府出资盖一批厂房、商店、学校、医院、住宅、公园,然后吸引城市企业和居民自愿迁入。政府还在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新区企业税收就比较低。几十年来,这些小城镇在扩大就业,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减轻都市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大都市周围建设卫生城市,积极分散人口,克服大都市的各种弊病
在英国,几乎每个中心城市附近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小城镇,尤其是伦敦,周边 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和伦敦市区交相辉映,组成了大伦敦。
巴黎大区包括巴黎市及周边的7个省,总共1300个市镇,人口达11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近1 /5。“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是法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它亦可以套用在巴 黎大区5座新城的建设上。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现在,5座新城拔地而起。它们分别占地3万 到15万公顷,每座拥有居民10万至20万,总数达75万人。新城50%以上的就业年龄段人口在 本城就业,缓解了巴黎的人口在本城就业,缓解了巴黎的人口和就业压力。此外,由巴黎向 四周辐射的高速公路,大区快线地铁和郊区铁路,及国家公路大部分通过这些新城,形成了公共交通网络,解决了它们与巴黎和其他地区的交通问题。新城的全新基础设施、政府的优惠税收政策和潜在的开发远景,对高科支产业、大型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如今,已有众多的企业在新城落户,而服务业、商业更是热中于在此设点。
韩国城市化的特点集中表现在经济重心和人口向首都汉城过度集中。统计显示,到1992年底 ,占国土面积0.6%的汉城,汇集和容纳了全国人口的1/4,集团公园总部的88%,制造业厂家的23.6%,银行存贷款总额的51%,汽车总数的30%。由此产生的地价上涨、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犯罪增加等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遏制首都人口过度集中,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韩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制定了“ 建设卫星城市,积极分散人口”的方针。当时制定的第一个国土综合开发计划(1972年-1981 年)提出,要按照“长远规划、逐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在汉城周边地区建设10座卫星城市 。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的第二个国土综合开发计划(1982年-1991),在继续推进卫星城计划的同时,加强地方城市建设,积极引导人口梯次向地方分散。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台了第三个国土综合开发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卫星城市和地方城市建设,通过提高城市综合素质 ,稳定和吸纳人口。
1989年至1994,汉城南部的盆塘、西北部一山等5座卫星城相继落成,新建公寓群落能容纳百万人口。1993年一年,迁出汉城的人口就达79万,远远超过迁入人口,净减人口18万。汉城占全国人口的比重1993年为24.2%;1995年降为22.9%;1996、1997和1998年又分别降为22 .6%、22.2%和21.8%。据估计,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汉城人满为患的压力可望得到缓解 。
由上面众多例子可以看到,外国在城市化出现弊端时,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他们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既然有这么多例子可以让我们参考,我们就不需要像他们一样摸着石头过河这么惨,这对我们如何建设好城市是个不错的启示。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仿效西方的成功例子,始终必须因地制宜的得出最适合我国的城市化走的道路,不要老是认为人家是发达国家,人家走过的路和成功的经验就一定是对的这么迷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