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2年 文集目录>>wjwhy2000(脂砚)>>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主题: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发信人: wjwhy2000(三面红旗)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5-18 21:45:28), 站内信件
     2002年5月16日上午,同刘景录老师谈起年初政协会上他提议的趁2008年举办“人文奥运”的机会纪念关汉卿的话题。即可以在元大都遗留的土城上(如“蓟门烟树”附近)开辟一块露天纪念地,雕一座关汉卿铜像,周围搞一些关汉卿剧目的浮雕。因顺便问及是否可以把莎士比亚和曹雪芹作一比较。
     问:吴世昌在《红楼梦探源》中提到,国外英国学童从十一二岁开始读莎士比亚剧本,还经常在电视广播戏剧电影中收看。但中国好象说“少不读红楼”,并且多是把它作闲书来读。能否比较一下红楼梦与莎士比亚著作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
     答:除红学与莎学外,以一个人的作品或一部书作为一种专门学问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泰戈尔、歌德、塞万提斯等等都是专门有人研究的,差不多成为专门学问。莎学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方面的最高成就,但一个作家在全世界具有最大的影响,并非说他就是最高的。比如托尔斯泰也是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它的影响却不及莎士比亚,这是因为英国在那时号称日不落帝国,英语影响不是俄语和汉语所能比拟的,但并非说明托尔斯泰就比不上莎士比亚。红楼梦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晚于莎氏著作,康雍乾后的国势也是积贫积弱,否则曹雪芹的影响就会更大。这不是曹雪芹的责任,而是你国家的责任。诞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甚至是完全隔绝的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不好比较,譬如林黛玉喜欢贾宝玉,若按照外国人表述方式直接说“I love you very much”不就得了吗?当然这种对情感理解的不同是最浅层次的,更深层次的差异还有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等等的不同。但人类智慧发展到最高点时,思索的问题在某些点上可以交叉。
     2001年10月17日日记节录:“关于《红楼梦》方面的趣事也谈了许多。他还谈及八十年代,有一次(83年)在南方参加红学会年会,与宋谋炀同车,两人畅谈诗词,大段背诵,好不痛快。宋幼时功底打得扎实,南怀谨倡导从小学就要加大背诵诗词古文力度他都赞同。临别前,刘景录老师在《红楼梦诗词解析》上题字:“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录袁枚诗赠小友 刘耕路 2000年10月”。刘景录老师曾提起要多读一些诗话,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诗与词是相通的,袁枚的“性灵”和诗话值得一看。他对清人纳兰容若评价很高,一起背诵“夜深千丈灯”。刘景录老师的书房里摆满了经史子集,他原本攻先秦哲学,后用十年功夫治红,但主要成就是在诗词方面。”
   附:刘耕路(本名刘景录),1956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1961年在吉林大学后毕业后分配到东北文史研究所,1986年调入北京,在中共中央党校晋升为教授,曾任文史部主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的著作有《中国的诗词曲赋》、《韩愈及其作品》、《红楼梦诗词解析》及电视连续剧本《红楼梦》(合作)、电影文学剧本《谭嗣同》等。现在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