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宝岛风情>>宝岛风情>>台湾县市>>台东市>>台東市.

主题:台東市.
发信人: sacobo(素还真)
整理人: tianmo(2002-05-17 15:15:55), 站内信件
台东平原最早是卑南、阿美两族游耕生活之天地,荷据时代及清初与后山其它地方泛称卑南,已有汉人之往来贸,荷兰人为采金曾驻兵于此地,并与利嘉、泰安两社之卑南族发生战争,今第一公墓万姓祠内尚有荷兰士兵之骨骸。 

宝桑庄乃汉人之第一聚落,原为阿美人之一社,原址约在今卑南溪之南岸出海处。道光年间西拉雅人曾于此驻留有七年之久,后因卑南族之逼迫而集体北迁,咸丰初年枋寮闽人郑尚因其近海便于通航,曾在此建立据点,从事与原住民之交易活动,逐渐形成汉人聚落,至同治未年,已有汉人二十八户定居于此从事商业活交易。

本市旧称「宝桑庄」,原为卑南、阿美两族原住民定居之地。咸丰年间,才有福建移民与平埔族人渐次移居于卑南溪口之南岸入垦,并教导卑南族人耕种,于是村落渐成。至光绪年间设卑南厅,后台湾巡抚刘铭传改名为台东州。光绪二十年日本据台前,商民移往渐众,本市始具市街型态,乃称南乡新街。光复后,废街设镇,正名为台东镇,属台东县政府管辖,为县治所在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升格为县辖「台东市」。

文化观点

炮炮轰寒单爷儿--台东最特别的民俗
浴火财神
台东最独特的文化风情应属每年元宵节的炮轰寒单爷庙会活动,关于寒单爷之说各有附会,通说应为是:职掌天上财库的财神爷赵天库,因其生性属寒,比较怕冷。因此当寒单爷出巡时,信众皆以火炮替财神爷暖身。

但在一般民间习俗的信仰外,当寒单爷游街接受炮轰之际,店家总有以「强大火力」互别苗头、互争高下之趣。扮演寒单爷的勇士们挥舞着小树枝护身,轮番上阵,希望在店家弹尽源绝后,骄傲的从店家手中羸得象征胜利的红包。台东旧火车站前、中山路公有市场附近是最主要的「火拚战场」。

原住民—族群与人数均居全省之冠
根据推测,台湾可能是南岛语系人类的源头

台湾原住民族依人类学之分类系属南岛语系,南岛语系北至台湾,南止于复活岛,在台湾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居住着九族原住民,但各族群间文化、语言有极大的差异,这是非常罕见的,根据语言学家的推测,台湾可能是南岛语系人类的源头,另依人类学者最近DNA比对研究报告,他们血缘基因相类似,而台湾原住民有着最原始的基因,这推测已获得初步的证实。

台东县原住民人口数居本省之冠,台东市则是本县原住民最多的乡镇市,总人口数约一万七千余人,以卑南族与阿美族为多数,另在新园部落有约八十户的排湾族。台东平原也居山海交通枢纽,排湾、鲁凯族由南部翻山越岭而来,布农族自中央山脉下山谋生,雅美族渡海而来,另外平埔族的西拉雅及葛玛兰尚依稀有淡淡踪影,可谓原住民各族群的大熔炉,多元文化已成为生活的一部份,这是弥足珍贵的。

铁花路—一条路的故事
让我们燃起了对街道命名方式之省思

「……也许台东是胡适少时故居,因此他对台东的事务都很感兴趣……更也许他重临台东的时候,曾经激起他儿时的模糊记忆……」(姚汉秋着「胡适与台东」)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这位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巨擘阔别台东五十八年后故地重游,曾经到过卑南乡槟榔村阿里摆番社去凭吊他那儿时故居,重温他那二、三岁的模糊记忆,受到各界热烈的欢迎,台东县政府为了纪念胡适的父亲胡传—字铁花,特别在鲤鱼山麓建座纪念碑,并且把在台东火车站前的光复路更名为—铁花路。

一八九二年胡传先生为官不容于当道,从江苏被流放到台湾为「台南盬务总局提调」,翌年更从台南贬到台东直隶州「代理」知州,胡适就是这样在跟着在台东住了一年又十八天。这位可怜的县太爷官瘾过不足二年又遇上甲午战争,匆匆逃回厦门时即因受炎蒸瘴气,郁郁而终。虽然,胡传一生潦倒,然而他当县太爷时所撰「台东州采访册」却也是第一本官方对台东风俗民情作有系统且详细的记载文献,为后代文史研究珍贵史料。而他生前更不可能料到,由他那享誉国际的小儿子在台东启蒙之缘故台东会有一条铁花路。

铁花路,一条街道述说着一个故事,不是挺美的以及很有意义的事吗?反观之,台东市大部份街道都是取大陆地名的方式来命名,例如:汉阳路、沈阳路、洛阳街、咸阳街、贵阳街、贵州街...等等,硬邦邦没感情又不好记,甚至连邮差有时也会送错信,当否?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用心来深思。

鲤鱼山说--说美丽的地方与美丽的故事

传说中的鲤鱼山是由两尾鱼组成,而且晚上还会移动,后来藏于山中的金银财宝被荷兰人挖走,留下现今铁道旁的两个大山洞,也就是鱼眼的部份,鲤鱼失去了眼睛也因此被固定在原地了.

鲤鱼山的地质构造为卑南角砾岩,高约75公尺,是台东市区的重要地标,晴空万里时可远眺兰屿及绿岛。鲤鱼山原名「鳌鱼山」.四面空阔,与他山不相联属,有如鳌鱼(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鳌)出海面,张首露脊而掉尾。山虽不高却颇秀丽.大海环绕其前,颇足让登临者豁心目也,今名鲤鱼山,乃因其外形又似鲤鱼而得名。俗称卑南山,其名起自卑南街,马兰社阿美族人则称之为鲤鱼山。

光绪二十年,当时的台东知州胡铁花于今山麓(现忠烈祠)重建昭忠祠,以纪念开发后山死难之先贤烈士(原祠在埤南宝桑之东海滨,也就足今台东市精诚路福安宫.后因台风吹倒,在光绪十九年暂移今妈祖庙旁)。昭和三年日本政府将临大同路今东和医院的神社迁建于鲤鱼山(今忠烈祠现址),昭和五年落成,并有矗立一忠魂碑,昭忠祠因而临拆除命运,善心人士则将其迎回妈祖庙,民国五十年改建为忠烈祠,忠魂碑改为台东直隶州州官胡铁花纪念碑及另建台东县首届民选县长陈振宗纪念碑,另有一龙凤佛堂 位于山腰,有一座宝塔。民国五十七年开挖佛堂地基时,并挖出史前时代石棺及石器文物,而名燥一时。

今鲤鱼山已成为台东市重要的风景区之一,山区设有多条登山步道,可供一般民众健身及假日游客游憩的场所。

天后宫—见证了汉人入垦台东的历史--台东唯一的官庙,保存不少清朝文物

天后宫位于交通最繁忙的中华路上,所在地的宝桑里即为台东市的发源地。

光绪十四年六月大庄客民刘添旺结合附近垦民及平埔族人起事,烧毁卑南厅署,围攻张提都兆连的镇海后军,因堡垒内没有水井,官兵们口渴难以忍受。张提督命陈添等人临时挖井,井挖了九仞深还不见泉水,正当大家都焦急万分的时候,张提督烧香向妈祖膜拜祷告,说也奇怪,一剎那间甘泉立即涌出,军心大振。俟此事平定之后,张提督为感谢妈祖的救助,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988年﹞,慷慨捐出养廉俸,倡议建庙感恩,并先得到知州吴本杰、高垚及宋维钊的赞助,而发动部署及地方士绅,并得到后山各庄社募捐,共襄盛举。清光绪帝曾颁「灵昭诚佑」匾额一块,初建于台东市和平街东禅寺内,后迁建于今之中华路。天后宫庙宇庄严,庙前龙柱石狮雕工细致,极富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色,信徒众多,香火鼎盛。前廊正门及侧门两侧的对联,由张之远先贤分以隶、行书所撰,为县内香火鼎盛的古庙之一。

海山寺
从最繁华的中华路转入中正路,在路的尽头,离海不远的地方,矗立着这座台东最古老且远近驰名的寺垣。

海山寺初名为观音祠,清同治13年﹝公元1874年﹞由开发后山的南路理番同知袁闻柝莅东后倡建,后来观音祠因强烈台风吹倒,复由先贤张之远等人发起创建,到光绪25年竣工,因其朝山傍海,始称「海山寺」。

全寺面积约有一甲,寺内环境幽美,建筑气派恢弘,已俨然成为东台湾的佛教重镇。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