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宝岛风情>>宝岛风情>>台湾县市>>宜兰县>>宜蘭縣

主题:宜蘭縣
发信人: sacobo(素还真)
整理人: tianmo(2002-05-17 15:14:14), 站内信件
http://www.e-land.gov.tw/elandweb/image/page-1/image-03.gif宜兰县位于台湾东北角,东面紧邻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南面、西面均由雪山山脉及中央山脉所阻隔,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与外隔绝的梦中净土。
 
宜兰原名噶玛兰(又名蛤仔滩),是先住民噶玛兰人的口音译而来,自清代噶玛兰通判乌竹芳至宜兰选定『兰阳八景』后,后代汉人始将本地地名昵称为兰阳,而其平原为冲积扇平原,故宜兰平原又称兰阳平原。
项  目 内            容 
面        积 宜兰县总面积合计2143.6457平方公里(其中包含钓鱼台列屿及龟山岛、龟卵岛)。 
人  口  数 全县总人口数于八十九年二月底调查为464.965人。 
区域区分 宜兰县共区分为一市三镇八乡。 
市 宜兰   
镇 头城 罗东 苏澳   
乡 礁溪 壮围 员山 五结 冬山 三星 大同 南澳 
http://www.e-land.gov.tw/elandweb/image/page-1/image-04.gif
根据台湾考古学界的研究,宜兰在三、四千年前,即有泰雅族在此建立聚落,泰雅民族为一父系社会民族,勇猛剽悍,汉人俗称生番、野番或山番。而后,由东南亚渡海漂流而来的噶玛兰人,噶玛兰民族为母系社会民族,乐天憨厚,俗称熟番、化番或土番。 
兰阳平原的先住民族噶玛兰人出猎留照

一百多年前,该民族外出狩猎时已使用猎枪,本照片为当时的旧照片,现保存于宜兰县史馆中。
 
除此之外,噶玛兰曾被西班牙人、荷兰人,及日本等外国人统治。一七九六年,来自唐山漳州的吴沙,带领了漳州、泉州及客家子民有计划的移民台湾,从淡水沿着草岭古道,进而驻垦兰阳平原,为此给予了这片净土,开展了新的未来。  除此之外,噶玛兰曾被西班牙人、荷兰人,及日本等外国人统治。一七九六年,来自唐山漳州的吴沙,带领了漳州、泉州及客家子民有计划的移民台湾,从淡水沿着草岭古道,进而驻垦兰阳平原,为此给予了这片净土,开展了新的未来。 
http://www.e-land.gov.tw/elandweb/image/page-1/image-02.gif
吴沙生于清朝雍正九年(公元1731),殁于嘉庆三年(1798),原籍福建漳州漳浦。嘉庆元年(1796)率领了漳州、泉州及客家三地省籍流民,开垦头城地区,惟于嘉庆三年,因与人结怨,为其侄子所杀害,此图为其后代子孙依推想描绘而出。  
http://www.e-land.gov.tw/elandweb/image/page-1/image-05.gif  
1750年,清朝政府将噶玛兰纳入中国版图并派官员治理,左图为开兰三大通判,清朝政府设噶玛兰厅,隶属于台北府,历任通判计宦翟洤、杨廷理及陈蒸,在兰阳地区居民,均将其通称为三大老。目前三大老供奉于宜兰昭应宫,其木雕神像以历百余年。  http://www.e-land.gov.tw/elandweb/image/page-1/image-06.gif自1796年吴沙率众至宜兰开垦后,汉民族辛苦经营,筑道路、划疆界、开水利、种稻榖,将兰阳溪所孕育出丰腴的兰阳平原,逐步建设成世外桃源。自头城起为基业,逐步屯垦,继而发展出二城、礁溪、四城、壮围、宜兰城等溪北屯垦区,也因此当时两支先住民族已慢慢的撤向溪南及员山等地区,而今,噶玛兰民族已全部移往花东地区,而泰雅民族已移居至大同及南澳等山地乡,右图为宜兰地区仅剩的噶玛兰民族所居住在冬山河流流社中,目前尚有九位居民在此居住。  

宜兰人生性纯朴,以农渔为业,于耕种之余尚已读书与生活合而为一,因此兰阳地区人才辈出,自古即有淡兰文风冠全台之称,左图为仰山书院旧照,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杨廷理草创,因景仰宋代理学家杨明一之博学,故已仰山为其书院名。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