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cobo(素还真)
整理人: tianmo(2002-05-17 15:12:49), 站内信件
|
本县境内先住民族别繁多,至今散居各地有泰雅族、布农族、邹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
本县之开发,自明郑成功驱荷复台,寓兵于农,林圯带兵屯垦沙连堡(即今竹山)自是我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斯土使拓。 本县现有五十三万余人口,姓氏总数有五百零三个,每个姓氏的发祥地均在中国大陆,祖先由中原经闽粤辗转来台,所用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亦皆为中原正统之延续。
本县之行政区,在明郑时代属天兴县,后属北路安抚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增设彰化县,本县隶属之。至干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式设县丞,此为南投县有政教之始。
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建、台湾分治,台湾改制为台湾省,这时的南投行政区属台湾府台湾县,县丞驻南投,同时云林县衙设在竹山,管辖云林县。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遂于第二年(1895年)将台、澎割让日本,经日人几度改制,此时南投行政区隶属台中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台澎光复,本县仍属台中县辖。
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十月本省实施地方自治,政府调整全省行政区,于是南投自台中县划出单独设县,并于是年十月二十一日设立南投县政府,此为南投县之诞生。县治设于南投镇。
民国七十年(198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南投镇改制为南投市,本县行政区分为一市四镇八乡,即南投市;竹山、草屯、埔里、集集四镇;中寮、民间、鹿谷、水里、鱼池、国姓、信义、仁爱八乡。 中央政府迁台后台湾成为民主政治经济基地,台北市成为自由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台湾省政府于四十六年(1957年)七月一日迁至本县南投市中央新村,中央新村位于南投市北端虎山麓,南北长约三公里,面积约两百公顷,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个办公好地方,三十多年来省治日益辉煌,开启中兴新气象。
◎位置.面积及行政组织
土 地 面 积 4, 1 0 6. 4 3 6 0平方公里
所辖行政区域 1 县辖市
8 乡
4 镇
127 村
133 里
4,228 邻
地理位置:
* 中心位置
地名:鱼池乡内加道坑
东经:120度58分00秒
北纬:23度52分30秒
* 极东
地名:毕禄山南峰
东经:121度25分00秒
北纬:24度20分00秒
* 极西:
地名:名间乡三仑村
东经:120度37分00秒
北纬:23度50分00秒
* 极南:
地名:尖山
东经:120度57分00秒
北纬:23度28分00秒
* 极北:
地名:毕禄山
东经:121度36分00秒
北纬:24度20分00秒
南投县是台湾省唯一的内陆县,全县总面积六一○六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就占百分之八十三,境内山峦叠翠,溪谷纵横,气候温和,全县海拔落差达三千七百余公尺,具备亚热带至寒带多样性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优良条件,孕育台湾境内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可说是具备世界独一无二之「完全生态区域」。而南投县县内除了丰富之生态外,另外也孕涵丰富之人文特色,其中又以县内包涵布农族、泰雅族、邵族、邹族等原住民族群采风最具特色。
彭县长有感于社会上对原住民了解与照顾太少,认为不能因这个看似开放却又保守的社会,就将县内原住民文化永远封藏在历史的灰烬中;且坚信只要每一个人对原住民采风多一份了解与关怀,便能为南投县人文生态多留一抹鲜亮的色彩。于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南投县政府原住民行政局于八十九年七月一日设立。
贰、本县原住民族群分布、数量
一、布农族:分布于南投县境内人数约一五,○○○人,共分为六个群,分别是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峦社群、郡社群以及被同化的兰社群,而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别如下:
(一)卓社群:仁爱乡中正、法治、万丰村、信义乡久美村。
(二)卡社群:信义乡潭南、地利、双龙三村。
(三)丹社群:信义乡地利村。
(四)峦社群:信义乡丰丘、望乡、新乡、人伦等村。
(五)郡社群:信义乡东埔、罗娜、明德等村,是五个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二、泰雅族:分布于南投县境内人数约二五,○○○人,可细分为下列几个族群:
(一)泰雅亚族─赛考列克族群Seqoleq(巨石裂岩所生)─马卡纳奇系统─福骨群(仁爱乡发祥村)
(二)泰雅亚族─赛考列克族群Seqoleq(巨石裂岩所生)─马立巴系统─司加耶武群(南投县环山)
(三)泰雅亚族─赛考列克族群Seqoleq(巨石裂岩所生)─马里阔丸系统─马里阔丸群(南投县仁爱乡环山)
(四)泰雅亚族─泽敖列系统Coule(大霸尖山巨石传说)─马巴阿拉系统─马巴阿拉群(仁爱乡眉原村)
(五)泰雅亚族─泽敖列系统Coule(大霸尖山巨石传说)─马巴阿拉系统─万大群(仁爱乡亲爱村)
(六)赛德克亚族 Sedeq(南投白石山树根所生)─德克塔雅群(仁爱乡互助村、清流、中原)
(七)赛德克亚族 Sedeq(南投白石山树根所生)─道泽群(仁爱乡春阳)
(八)赛德克亚族 Sedeq(南投白石山树根所生)─托鲁阁群(仁爱乡静观)(或称太鲁阁)
三、邵族:分布于南投县境内人数约二八○人,邵族族人除一部份居住在水里乡大平林之外,大部份的族人仍然居住在baraawbaw(卜吉、即德化社)。
四、邹族:分布于南投县境内人数约二二人,而邹族居住在玉山西南方,现今阿里山一带,有些学者将之称为「北邹」。而北邹在日据时代共分达邦社、特富野社、伊姆诸社、鲁富都社。其中伊姆诸社因故沦亡,社民并入达邦社。鲁富都社一部份迁居特富野社,一部份则迁移至县境内信义乡罗娜、久美一带与布农族混居、通婚。
参、本县原住民族群习俗
一、布农族:(一)文化特质:
1.浑然天成的和音:除了「祈祷小米丰收歌」以外,布农族人和音唱法是无所不在的,凡饮酒歌、祭枪歌都是以和音的方式来表现。就连四、五岁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诵布农族歌谣,不禁让我们嫉妒上天赋予布农人的天赋与才华。
2.没有头目,以家族长老为首的社会组织: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争战之外,布农族人的社会运作是以家族为一完整的单位,而家族中的长老又是事务的决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颇受人尊崇。
3.乐器演奏以合奏方式展现。
4.富象征意义的生活态度:
(1)月圆:丰收的意象。
(2)月缺:消失的象征(除虫、除草)。
(3)打陀螺:小米快速生长的含义。
(4)荡秋千:小米长得与秋千一样高。
5.小米的拟人化:小米有灵魂、有五官、可移动,因此对它特别敬重。
(二)祭典习俗:
1;射耳祭:是布农族唯一全部落性之祭典。于每年月缺时候举行,以射鹿耳─最大动物的耳朵来象征来年狩猎的丰硕,也祈求农作的丰收及财运亨通。射耳祭只限于男子参加,女一禁止至祭祀场所。
2;婴儿节:布农族人在每年六月月圆时候,为这一年出生的婴儿举行佩挂项链的仪式,期望孩子们能像项链般耀眼、美丽。当天并宴请亲友,告知这位新生儿的布农名字,以接受族人的庆贺与祝福。
二、泰雅族:
(一)文化特质:
1; 黥面的艺术 :除了美观、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织、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后认祖归宗的标志。
2;精致的织布艺术:以苎麻为原料、植物染料为主的泰雅族织布是九族中最善于织造艺术的族群。
3;浪漫的口簧琴舞:口簧琴为九族所共有,但能将它发挥得漓淋尽致,并配上舞蹈表现男女情意只有泰雅族。
(二)祭典习俗:
1;祖灵祭:泰雅族目前只剩下祖灵祭还如期举行。传统祖灵祭的季节是小米收割以后,由头目或长老开会商议时间,全社男子都要参加,在天未亮时到达祭场,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粘糕、猪肉,为献给祖灵之祭品。而祖灵祭的祭品不能带回部落,必须在祭祀地吃完,沿途回家时要越过火堆,以示与祖灵分隔。
三、邵族:
(一)文化特质:
1; 「公 妈 篮」:邵族每户人家都有一只祖灵篮,一般通称为公妈篮,内盛祖先遗留下来的衣饰,以代表祖灵之存在(夫妻担任过丰年祭炉主后,妻子之服饰亦被供奉在公妈篮内)。分家之时,公妈篮中之服饰成为分割的最重要对象。拜公妈篮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术的呈现对象及方式。
2;女祭司(先生妈):邵族负责祭祀公妈篮的则是被称为「先生妈」的女祭司来担任。由于邵族族人坚持祖灵信仰,以及崇拜「公妈篮」,使得邵族保有独特的文化风采。而这些文化特色若没有先生妈来执行其职能,邵族的文化风采可能会逐渐褪色或荡然无存。
3;Paruparu 凿齿者:paruparu邵语的意义原是指负责凿牙的人,事实上paruparu不仅是一位凿牙者,他也是整个丰年祭的核心,负有传继与教导怀祖歌舞的重责大任。
4; 舂 石 音 :舂石音是邵族最具特色的文化风采。早期舂石音只允许族中妇女为之,男子在这一夜不能到舂石音的场地来,一律聚集在公厅里,准备狩猎事务;这一夜男女不得同床,而今邵族已不在遵循古例。所以舂石音时,男女族人都一起操杵同舂,而许多年轻男女族人,亦加入舂石音的行列,使一深具邵族特色的文化风采得以传承。
(二)祭典习俗:
1;播种祭:邵族播种祭祭仪在祭场理举行,各户人家准备好糯米饭,置于圆形的小簸箕内,连同各户人家的公妈篮被送到祭场来。而此时先生妈们坐在门庭前,面对着围成四方形的公妈篮举行祭仪。祭场的左右两边各摆上一支晒衣用的竹竿,用以区隔祭场范围。
2;祖灵祭:此一祭仪祇由石姓和袁姓的头人到聚落举行,地点是竹湖rawz和石印Su,in,皆曾是旧聚落之遗址,相传都有一棵茄冬树,是祖灵之居处。头人各自前往祖居地去祭祀祖先,说明了邵族人不忘祖先根源的美德。
3;拜鳗祭:祭品系用糯米所制成长约二台尺,宽约三分之一台尺白鳗造型的麻糬为祭品,这个鳗鱼麻糬系委托族人统一制作。拜鳗祭的当晚,族众举行会食,族人先到袁家聚餐主食为白鳗麻糬,配上邵族传统食物、笋竿、刺葱等,大家尽情欢乐,接着再到石家聚餐,直到族人尽兴才结束一天的行程。
4;丰年祭:邵族丰年祭过程相当繁杂,整个祭仪是透过许多职务的分工共同举行。有负责通知族人举行祭祀的头人,亦有负责擦手臂除秽祝祷、凿齿仪式、兴建祖灵屋、举行牵田仪式等,都有不同的家主举行。如果丰年祭仪期间长达半月,表示这一年有炉主产生,邵族人称为「大过年」,要兴建祖灵屋,并且举行许多祭仪和牵田仪式。
四、邹族:
(一)文化特质:
1; 精细的鞣皮技术:以猎物的皮为衣饰是邹族的特色。而邹族人先刮除皮上的肉、晒干,再放在臼里以杵打软,或放在粗大圆木上由两人拉扯,如此重复多次,直到兽皮柔软为止。
2; 延密的家族制度: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为,都是以家族制度严密的运作,由此扩展至邹族整个部落,这也是邹族人较易整合、做事效率高的因素之一:
3;简单、大方的衣饰:除了男子兽皮衣饰以外,以红色布料为主的衣物配上羽饰的帽子,是邹族男子的标准打扮。女子则以红色胸衣、刺绣头巾、蓝一黑裙为主要装扮。
(二)祭典习俗:
1;凯旋祭(战祭):属于全部落性的祭典,时间大概在二月至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战神,在会所及其广场前举行。举行凯旋祭的时机有三种:一是出草归来。二是重建会所。三是小米收获祭后视当年的情况(如有重大变故、不顺遂之事)择期举行。
2;小米收获祭 :属于家族性的祭仪,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谢它对农作的照顾,并借着祭典强化家族的凝聚力。以小米祭屋为主要祭祀场所,每一个家族的成员都必须回来,再借着联合家族之间的互访达到联谊的情感交流。此是邹族重要的祭典,也是邹族人的过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