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残荷)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5-15 15:55:57), 站内信件
|
大观园内的故事或许是太美丽又太沉重了,以至有时让人欲说还休。那么红楼墙外如何?想来我们也应该去关注一下那个更真切的世界,看看那里的浮生众态。
厚道淡泊的甄士隐,阴险狡诈的贾雨村,消息灵通的冷子兴,还有精明世故的刘姥姥…先看看刘姥姥和贾雨村如何。
有一段时间我对刘姥姥还真是挺佩服的,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了,居然凭着与荣府那点可笑的瓜葛,楞是解决了全家的生活危机。原来刘姥姥的女婿狗儿的父亲和凤姐的祖父是"连了宗认作侄儿"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为了贪凤姐的祖父的势利,呵呵…听来头都有点晕了不是?然而正所谓穷则思变,正当那狗儿面对生活困境束手无策之际,刘姥姥想到攀亲戚揩点油的主意。那狗儿毕竟有其父之营钻遗传,马上拟出行动方案:带上外孙板儿(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先去找周瑞,因周瑞曾受过狗儿之父亲的好处,周瑞老婆又在荣府做事,所以可以由她引见,这么一来攀亲戚计划便算是有一半胜算了!两人一拍却合,依计行事。结果正如刘姥姥所言"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果然得了二十两银子凯旋而归。
当然,周瑞的老婆肯帮这个忙是"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而凤姐的"发一点好心"也是因为此中的荣府"得意浓时易接济",如此种种人情世故是极微妙的。
且看刘姥姥二进贾府。有了第一次,这第二次就有了很自然和籍口了:"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顺便带了些时鲜的瓜果菜蔬来"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呵呵…这不知是刘姥姥还是那狗儿的主意呢。也是机缘巧合,刚好见上了贾母,奉承拍马,自也不消说了,更妙的是她发现贾母闲着无聊,喜欢听新鲜趣闻解闷,并且"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其中那个"如玉姑娘"的故事更是引得宝玉如醉如痴;她见贾母喜欢热闹说笑,便装痴扮傻,不但引得贾母开心,也把府内众人逗个大乐。事后鸳鸯向她表示歉意时,她说:“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 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可见她心里明白着呢。果然这一次她比上一次更是满载而归。
贾雨村么,阴险狡诈,自恃才高,野心勃勃,自也不必多说了,只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中,除其本性尽露外,"护官符"现象更说明当时社会政治有多么腐朽。其它如巴结贾政等事,营钻之道和刘姥姥直是如出一辙。只是想来刘姥姥的多少又来源于狗儿,狗儿自然来源于其父,而其父原也是个如贾雨村一般的人物,同样混迹于官场,精于为官之道。如此说来,刘姥姥和贾雨村这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人还真就有了那么一点渊源了。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刘姥姥尚懂得知恩图报,后来还仗义救了巧姐儿;而贾雨村则非但不思报恩,反而落井下石…
---- 茶凉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