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haiyo()
整理人: jurn(2003-01-13 00:37:37), 站内信件
|
早上起床,已经是十一点了。也不过是十一点而已。
接了两个电话,一个网友从外地来这看我了,有人找我吃饭了。
星期天,就是那么的空白无际。
昨晚跟朋友坐在江边的小吧里。河南的吧虽没河北的漂亮,却有种归属感。
本想过“1920”坐会儿,但里面黑压压的人,见到一些城内常见的白领女子,
也见在烛光中带着有色眼镜的女人,突然想起某论坛上总在饰演白领的一学生,
一阵恶心,走掉了。
这小吧,是民房改造。主人可能想做埃及的主题。于是在中国典型的T字梁下做了好多关于埃及的画。
有限的地方里,他在周围放了四个挨墙的围凳,似乎他又把它当作了CLUB。
隔着玻璃看外面的江,我想我们该是冷清的好。
但他一晚都是播RICKY MARTIN。
要了杯咖啡,他说是精选的。
待他酷酷的拿上来时,我噤了一口几乎想吐!
我问他拿奶,他尴尬的说要我加多点糖,甚至不由分说的把我面前不想加的糖全倒了进去。
我还是问他拿奶,他尴尬的看着我,我已经帮你加了很多奶了。再加就不像是咖啡了。
我摇了摇头,还在问他拿奶。
他叹了口气,最后仍是盛了一小杯的奶给我。
其实酷是没用的,酷得不是时候。
结果,这是我来的第二次,评价和原先的一样,最漂亮的还是洗手间。
走的时候,后面桌有个男人突然跟我们说了两次拜拜,
他们的朋友都愕然了,我们也愕然。
不回头,厌恶了这地方。
广州能坐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前几天,和个朋友坐在东海堂二楼,她叹息说,
这城市真闷着,没什么好兴奋了。
我跟她说,在这你只能去习惯和适应,也就是说,培养个什么习惯性动作来着会比较好活些。
毕竟这地方文化气息不浓,主题吧越见越少,大家看在钱份上也不敢乱来。
南方的天气燥,这几年要雨没雨的,咖啡喝多了,很多人都受不了,易上火。
结果咖啡的生意总不如卖凉茶和啤酒的好。
所以,海印吧的晚上总是兴旺;
西关人家、仁信老铺、新荔枝湾、广州酒家等老式岭南居地,一年中,一早一晚,生意额总是让老板们微笑的谦虚着:嘛嘛地啦~~~~~
但碰上我这等长年累月喝咖啡不见反应的人,就苦着找地方坐了。
这年头,毕竟不再是夜夜笙歌的日子。偶尔被那些啤酒和烟熏泡一下倒无妨。
但大多时间,我却宁找个舒服地,歇歇,跟友人聊聊天。
但淘金、海珠广场、天河、江南西这一带的吧都泡光了,才发现,能留脚的地方也就少了。
在这我就说几个,撩起大家一个兴儿,告诉我还有否其他的歇脚地。
或许有天,咱们就在某地碰上了。
1. 中山四路“东海堂”二楼咖啡室
这里的桌不多,都是靠着窗边而放置的。为着是看这有规律可循的十字路口。看马路,我知道是一些人的习惯。一个不错的习惯。特别在一个二楼的距离上看。
它那没什么吃的,有的都是点心套餐。
近来有个“芒果班戟+奶茶(咖啡)”,味道不错,值得一试!16元一款,还算可以。
来的人大多都是女性,而且都是朋友性质。情人很少来,大概发呆与聊天不是在情人相处行列吧。
2. 二沙广东美术馆三楼“笔廊”
去过的人该知道,在美术馆三楼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有个叫笔廊的东西。其实已经是集团式经营。几年间,多了好多衍生产物在这个城市的角落出售,都与艺术有关。而在这它也摆了很多可爱的艺术品,小摆设,而也设了几张桌子给你休息,宁静宁静。
而每次我坐下来的时候都是雨天,在灰蒙里看着对面的“中海橄苑”,思绪总是深陷于其中。5元的茶消费,仍是知道的。
它楼下的餐饮处,其实也不错,几个朋友或一个人都适合,价格也便宜得很。不象转弯的“向日葵”。
3. 夏天里的“花街90”
我仍在缅怀第一次去的时候,在一楼处听90乐队唱“爱我别走”。很入味!但再去几次,都点不到这歌了。这地方够大,但最喜欢还是它的二楼,宽敞,江风水过,和朋友饮酒聊天,不亦乐乎!感觉总和其他地方不多。
4. 法政路的“愫”咖啡室
一年前去那,已经极喜他们的烟灰缸。用剩余的咖啡渣做底层,当暗红的烟丝捏在褐黑的渣子上,早已沉淀的咖啡气息就袅袅升起,混合在二楼这绮丽古怪的收藏室的视觉中,特见意味。于是,它的名字也不自觉总出现在自己的小说里。
它是一间看起来如工作室般的地方。小小的假二楼,留给了说私话的人儿。楼下的凳子比较多,可以多些人过来聊。老板娘知情识趣,你不嚷她,绝不打扰。咖啡,没主意的话,可叫她介绍。一般都不错。28元左右的消费,还算不错。
5. 淘金一店
它的前身是“BROWN SUGAR”,后来易主。名字变俗了,也就忘了。但不变的是它的冷清,不变的JAZZ&BLUE。我找不到比它更似乎两人发呆的地方。偌大的咖啡室里,只有我们两人。头上不远处是一轮新月,或几度风雨。没有电视机在强暴你的眼睛,也没人逼你去听不想听的音乐。
地址很难说,在“上岛咖啡”的附近。不难找。
6. 流行前线附近那新开美术馆三楼
近来很多人都该知道那地方了。搞了两次的动漫展,累了当然跑到最近的地方歇脚。三楼有个咖啡室。咖啡不是主题,因为没什么印象。反而因为不显眼,没人管,倒搞得落落大方。讨个自在,天晴而没阳光时不妨到那一坐。
其他去了也没多少印象就不说了。或许有好推荐,你们也可以继续说。
这两天,总是东风东路经过,发现“南风窗”杂志社楼下一家化妆品公司搞了间形象店但做的该是咖啡室之类的东西。装修不错,感觉也合乎他们的NATUARL概念。但总觉得有点突兀,不自然。看了也就看了,不想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