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 工作时空>>〖*◇人力资源论·及观点◇*〗>>◇人力资源论一◇>>中国人才高消费现象透视

主题:中国人才高消费现象透视
发信人: zhengxl()
整理人: rose-1227(2003-10-14 23:20:39), 站内信件
    据统计,中国在受到初等教育的每5300人中才产生一位博士,换算一
下,这相当于每投入3580万元才培养出一位博士。 

  据新华社消息,广州天河区23个村庄今年招聘毕业生52个,但应聘学子超

过4000人,其中有80多位硕士,还有一名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计划招

聘2个人的林和村,仅报名的硕士就有32个。 
  南京一家公司以每月千余元的高薪招聘擦鞋匠,在200名应聘者中竟有52位

是大学生。 
  广州一个已经拥有40多名大学生的殡仪馆,计划再招聘30名大学以上学

历的各类人才,而应聘者“人潮踏破门槛”。 
  据了解,这种被人称为“贫穷的奢侈”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

思考和分析。 

人才“高消费”其实是一种浪费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说,人才来自教育。犹如一个金字塔,巨大的塔基支撑

着塔尖。尖子人才不仅是个人天资和勤奋的产物,而且是国家巨大投入的结果。

高级人才改行换辙,在就业上降格以求,其实是一种严重浪费。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尴尬早就消失了,全国

各地都在抢人才。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一些单位招人,动不动就强调要博士、硕士、MBA。有的地方提出“硕士研究

生以上的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引进研究生不受生源和专业限制”。 
  无疑,中国今后的发展将需要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的外向型人

才,高层次企业家以及专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些人才都应是受过研究生教育

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缺乏针对性的盲目“抢人才”,并没有真正把学识与职

位对应起来,却往往造成局部的人才积压,最终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了人才

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 
  专家认为,目前这种就业层次不明确造成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最可怕的

后果是作为现实信息反馈到人才开发方面,把人才买方市场简单化为“人才太多

了”,那将再一次破坏中国人才开发的速度与质量。例如,发达国家一般都非常

重视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不论是专科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比例均较

高。美国的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全美大学学生总数的一半。而中国的专科生尚不

足本科生的50%。专科层次人才数量过少,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高消费”背后是“马太效应” 

  人事部门调查显示,东部沿海人才高消费,其实是中国人才多年来“孔雀东

南飞”的恶果。人才荟萃的是少数地区,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地

区为甚。而急需智力资源的西部地区,却很难得到高级人才的青睐。据了解,西

部地区中专以上学历者不足东部的十分之一。 
  尽管政府制定了鼓励人才到西部发展的政策,但人们对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担

忧仍是“人才缺乏”。贵州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4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者仅有

1.3万人,每万人仅达3.8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这3.8万人里,

35岁以下者仅占2.5%。贵州人才队伍局部外流现象十分严重。1995年以来,

贵州省调离的专业人才达3413人,其中70%以上是获得高级职称的青年知

识分子。1999年8月,一边远少数民族县一所中学一次性外流15名高中骨

干教师,使这所学校几乎无法正常开学。 
  目前,国内高学历人才比例只是发达国家几分之一。中国大学生总量不是多

了,而是少了。西部许多地方和部门深感各种专业人才的匮乏,不惜代价地培育

、招聘人才;而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已经长成的人才却不珍惜,或束之高阁,或弃

如敝履,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浪费,不仅使人才的心血付之东流,更给国家带

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就国内分布而言,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高学历人才相对集中

,但广大的小城市、农村及边远山区还十分匮乏甚至是空白。这就造成人才“马

太效应”。 

人才“高消费”发出调整信号 

  总的来看,中国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当低,开发之腿相对长,而利用之腿

相对却短了许多。人才市场“一多一少”并存:“万金油”型人才并不是很缺,

有的甚至出现了过剩,但在高精尖领域人才却严重不足。如何开发人才资源,从

而达到数量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促使人才资源投入产

出比不断提高,是我们面对的紧迫问题。 
  据了解,中国有研发能力的人员少、工程师少;每万人拥有的医生、律师等

,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企业管理人才为例,单是90多万户

公有企业,若每户用3名MBA和10名有研发能力工程师,全国就需要270万

名MBA和900万名工程师。而中国目前每年培养出来的MBA仅仅3000人。中国目前

软件专业人员只有15万人,其数量和素质都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高

级软件管理经营人才更为稀缺。 

  人才“高消费”,暴露了中国教育科类结构的不合理性。中科院院士、天津

大学彭一刚教授说,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的人

才结构,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大文科比例明显偏低。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文科比例达60%以上,而中国仅在33%左右。大理工

类绝大部分是面对第一、二产业,而大文科对应于第三产业。在现代社会,第三

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产业结构由低向高转变的重要标志。人才市场的动态显示,

以品牌、企划、公关等为代表的“软人才”将成为今后企业人才需求的热点。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面对着人才地区、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

,国家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通过行政命令调配大批人才。因此,教育部门

应及时按市场规律,调整培养方向,培养实用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各地区、

各行业应尽快改善用人机制,用好现有人才资源。 

    本文转载自《华声报》。

--
一场空虚  
满怀相思都沉默                      如梦欢迎您来求职版坐坐~
只有桂花香暗自飘落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41.215.112]

[关闭][返回]